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在洋快餐店里吃到蓋飯、油條,洋咖啡館里喝到中國茶,其實已經不算是新鮮事了。從肯德基的麻婆雞肉飯、到星巴克的碧螺春綠茶,很多國際餐飲巨頭都已經開始嘗試本土化。但在爭奪市場的激烈競爭中,麥當勞卻一直是一個異類,一直以“保守”、“謹慎”著稱的它,進入中國市場已有23年,卻仍然堅定的賣著漢堡和薯條。
不過,麥當勞也許終于決定做出改變。去年12月到今年2月中旬,麥當勞悄無聲息地在內地四個城市的餐廳推出了雞肉飯、牛肉飯和中式卷餅。是否像老對手肯德基一樣,麥當勞也要喊出“為中國而改變”的口號?餐飲巨頭爭相本土化的背后,有怎樣深層的原因?請聽中央臺記者馬闖、莊勝春的報道。
當你站在肯德基的柜臺前,你可以有西餐和中餐兩種選擇,但站在麥當勞的柜臺,能填飽肚子的似乎只有漢堡。不過,想在麥當勞吃中餐似乎也在變為可能。麥當勞客服向記者確認了此前媒體報道的消息,現在相關產品已經不再售賣。另據了解,四座試點城市分別是成都、沈陽、大連、福州。
對于以后是否會推出中式套餐,截至發稿時,記者未能獲得麥當勞中國方面的答復。而根據網易財經的采訪,麥當勞內部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參與此前“試水”中餐的門店員工表示,由于“試水”的中餐在銷售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公司似乎最終放棄了全面推出相應產品的計劃。但也有內部員工表示,麥當勞中國計劃在兩個月內推出相應的中式快餐。
中國烹飪協會秘書長馮恩認為,如果麥當勞果真推出中餐,將是它在華業務的一項積極的突破。
馮恩:麥當勞在華發展了20多年,有些探索,比如說它在云南的店由當地運轉,這是很大的突破,現在要推出合乎中國人需求的快餐,也算是積極地探討,也想占有更多的市場吧。
與麥當勞爭奪市場的自然是指肯德基。如果說麥當勞的中餐還在醞釀當中,那么肯德基推出的首款中餐早已經是十年以前的事情了。2002年肯德基推出海鮮蛋花粥和香菇雞肉粥,第二年又推出老北京雞肉卷,此后,安心油條、皮蛋瘦肉粥、燒餅、豆漿等產品相繼問世,2010年肯德基正式售賣米飯,中餐在肯德基產品中的份額越來越大。
如果麥當勞也賣中餐大家回去吃嗎?記者也就此采訪了一些民眾:
路人:會嘗試,覺得挺好。
路人:會嘗試,希望口味更加本土化。
北京第二外語學院旅游管理學院飯店管理系副教授秦宇表示,雖然從全球市場的范圍看,肯德基還只是麥當勞的小弟弟,但在中國,肯德基以其靈活的本土化戰略遠遠的將麥當勞甩在后面。他認為面對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麥當勞應該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些。
秦宇:確實肯德基要做的更好一些,目前它一半以上的收入來自中國市場,根本原因是它的靈活性,他對中國市場的適應很好。相反,麥當勞更加執著些,固有的模式、傳統的做法限制了他,現在開始做本土化可以說是好事情。我想可能有一天中國的營業額會超過美國,如果公司從這樣的大方向去看,他可能就會推出一些本國人更能接受的產品。
談及麥當勞遲遲沒有推出中餐的原因,馮恩介紹了兩家公司發展模式的區別。
馮恩:兩家的管理方式不一樣,麥當勞發展是地毯式的,是緊密型的,它的網點是跟著很多供應商的,比如它的牛肉餅都是德國企業提供的,有一個網點就配有相應的工廠。而肯德基的發展是跨越式的,在發展中遴選合格的供應商來做支持。他們在保持國際美食的風味、質量和管理模式當中,去嘗試推新的品種這也是他們努力的結果。
那么洋快餐推出中餐,是否會對中國本土的餐館產生沖擊呢?在馮恩看來,更多的探索意味著更多的競爭,對整個市場來講是好事。
馮恩:他們的網點很多,只要能提供更豐富的產品,我們都應該去支持。對中國的餐飲企業來說不算影響,而是相互借鑒,比如中國餐廳也有推出披薩,其實大家都可以去嘗試,只要消費者有需求,大家都可以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