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說法,一看就是拿慣了各種“資助”的文藝腔們的思路。國內文藝界的不少人,看似對中國文化壯懷激烈,實則相當缺乏自信。為什么好萊塢就能做到“不但征服你的心靈,還能掏光你的錢包”?這是靠政府資助搞出來的?文化產業,最根本的競爭是人的創意能力。精神上匍匐在地的人,很難做出像樣的文化產品。
王健林沒時間“說夢話”。他每天早上7點一刻就開始工作,這位58歲的前退伍軍人、街道辦公室主任,2012年除了讓“文化航母”啟航,還以超人的執行力和協調力,同時開張70多家萬達廣場、34家五星級酒店、120家影城、1000塊電影銀幕、58家百貨店、45家量販KTV。
他的“文化帝國”,最初可能構建在鋼筋水泥的寫字樓上,但最終的方向,卻要成為“一個超級消費時代的新大亨”:人們要在萬達廣場購物,到萬達院線看電影,到萬達“大歌星”唱卡拉OK,到萬達酒店住宿,到萬達旅游度假區休假;未來還可以看到萬達LOGO的超級“秀”與動漫作品。
“任何行業都有天花板,唯獨文化產業沒有天花板?!庇腥苏f,王健林這么說是吹牛,但只要參悟了文化產業的內涵與精髓,人們就會明白其中蘊藏的能量和無限可能性。“13億人窮了是包袱,13億人富了就是世界最大的市場?!蓖踅×终f,萬達所做的一切布局都是圍繞“人”這個主題,這當然是超越了“人多力量大”的字面含義。
做人就怕覺悟,一旦覺悟了,他所能調動的能量和資源,就絕不會只是眼睛所能看見的。這是創新的本質。王健林曾回憶,萬達2005年開始搞文化產業,當時相當被動。萬達廣場這種商業地產遇到了瓶頸,搞零售不靈光了,聚不來人氣,于是開始上電影院、卡拉OK、電子游戲,然后是餐飲。“那個時候做文化,萬達的目標是以不賠錢,或者每年少賠一點錢來支持主業的發展”。
實際情況是,這些“副業”反而都火起來了。在北京,很多人知道萬達影院的IMAX,卻不知道索菲特酒店。王健林最初聽到這個消息“快氣死了”,可后來他想通了,這就是文化產業的魅力!這可比做地產更有成就感。據說,萬達集團從此有了“文化自覺”。
可以說,萬達是在給商業地產尋求更高附加值的市場探索中,偶然推開了文化產業之門。這一“闖入”不要緊,他們可能一下子改變了兩個行當的面貌:地產商們從此有了“從良”的正道,而文化人算是找到了自己的“摩根”。
對商業地產而言,萬達的“綜合體模式”已不是秘密,業內模仿者很多。沿著這個思路,傳統地產商們也許還會開發出更有創意、更符合“人性”的地產項目。
從電影業乃至旅游和演出的“大文化產業”來說,萬達的實力和王健林的眼光,應該能給這個行業提升價值。打通渠道之后,萬達文化集團無疑會在文化產品的內容制作上投入更多。王健林不會放過那些能給大眾帶來超級“秀”場的頂尖高手,相信也不會放棄挖掘這個浮躁行業里,那些被壓制或忽略的年輕創意家。
還應從更大的視野理解王健林的“文化帝國夢”。其一,中國在全球范圍的經濟崛起必須包含“硬件和軟件”兩個元素,“中國制造”正在全球產業鏈中向上攀升,必須同時伴隨著中國文化、中國價值和“中國故事”的全球性傳播和講述,這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應該相互促進、互為表里;
其二,中國企業家群體本身,天然承擔著中國價值觀和中國文化全球推廣的責任,這不由單個企業家的個人好惡所決定,而是中國企業的全球化進程中必然要完成的歷史使命。商業上的成功如果不能配合以文化的認同,商業就是不可持續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企業家要主動培養自身的“文化自覺”。
當然,在王健林眼里,文化傳承也好,文化輸出也好,它必須以產業方式去運行,按商業規則去辦事。確實,美國文化產業的產值占到GDP的20%,大概除了軍火,文化產業是它最大的出口產業之一。美國一個國家占全球文化產業的比重接近50%。
中國的文化企業會以何種面貌參與這場全球性的文化競爭?板著面孔是不行的,刻意搔首弄姿也不行。中國人必須為自己也為世界提供一種恰到好處的表達、表演以及傳播方式。萬達的“文化航母”剛剛啟程,我們應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