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是很多中國企業的愿景,但國內互聯網企業此前的國際化基本沒有成功過。這主要是因為國內的互聯網模式基本都是從美國拷貝過來的,再返回去幾乎不可能成功,因為別人更成熟。舉例來說,新浪、搜狐等拷貝的是雅虎的門戶網站模式,百度拷貝的是谷歌,淘寶拷貝的是ebay,微博拷貝的是Twitter,開心網、人人網等社交網站拷貝的是Facebook,優酷、愛奇藝等視頻網站拷貝的是YouTube等等。
而這一切,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有望徹底改變。這是因為,一方面移動互聯網大潮剛剛開始席卷全球,很多國際互聯網巨頭也沒有完全準備好。受PC互聯網習慣思維的牽絆,很難做出一個純移動互聯網化的新產品和新服務。這給國內互聯網企業一個很好的機會。另一方面,智能終端和應用商店所塑造的移動互聯網新世界,是一個“天生國際化”的市場。PC互聯網時代,中外的各類互聯網服務很難染指對方市場,最重要的原因便是難以復制商業模式——跨國獲取用戶成本極高,又難以重整資源將新用戶兌換出商業價值。而智能終端的普及和應用商店的誕生,使得各類創業者可以進行公平自由的競爭。而且目前移動互聯網應用需求的主要驅動力來自于工具類和娛樂類等文化差異和本地化要求不那么明顯的領域,造成了移動互聯網是一個很適合國際化拓展的市場。
借助移動互聯網,國內互聯網企業的國際化步伐已經加快并初見成效。騰訊微信海外用戶突破4000萬,在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位居第一,成為當地最受歡迎的智能手機應用。手機瀏覽器廠商UC從2010年開始進軍俄羅斯、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海外市場,目前擁有英語、俄語、越南語、印尼語、西班牙語等多個版本的海外語言產品,在歐美和亞太各地都部署了服務器,為當地用戶提供本地化的手機上網服務,海外用戶達到了1億。盛大在海外安卓平臺的游戲收入有了前五的明星級產品,《捕魚達人》、《Game Box》等國產手機游戲都在海外App Store大放異彩。更重要的是,和PC互聯網時代主要靠模仿不同,國內企業在移動互聯網上創新基因明顯增強。拿微信來說,其創新速度已經超越了歐美的同類產品,如開放平臺、商業模式的嫁接、朋友圈、音樂等社交功能都是騰訊自己的創新。
過去的10年中,我國互聯網市場產生了規模和體量在全球名列前茅的互聯網企業,但卻缺少全球化的技術、產品和服務。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恰恰是海外市場而不是國內市場,最有可能塑造第一批新銳的成功者。為此,認識到移動互聯網的天生國際化特性,并著眼于海外市場,會讓國內互聯網企業真正走出國門,贏得全球化的口碑、榮譽和商業價值。
標簽:移動互聯網谷歌YouTube企業國際化拷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