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20日社論:近幾個月來,由于貿易順差不斷增長,中國面臨著來自國際社會的巨大壓力。但是中國政府推出的一系列削減關稅的措施,不能僅僅為了緩解國際壓力。
決策者應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長遠角度出發,推出更多合理的進口刺激政策,因為說到底,國內消費的繁榮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
8月16日,商業部宣布中國政府計劃在今年下半年采取措施,推動商品進口,實現對外貿易的平衡。這一措施的出臺意在減輕國際社會對于中國貿易順差急劇增長的恐慌。
今年7月,中國的貿易順差達287億美元,創18個月以來的新高。該月中國的出口額同比增長38.1%,達到1455億美元,創歷史最高。而該月進口增長則由今年6月的34.1%下降至22.7%。世界各國希望中國能夠減小其巨大的貿易順差,以緩解全球經濟失衡,但是中國近期的貿易數字無疑會使一些試圖減少本國貿易赤字的國家大失所望。
從國內而言,中國在出口經濟向消費型經濟的轉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而貿易順差的迅速反彈則會使這一成果受到威脅。
盡管當下出口帶動的增長能夠緩解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的趨勢,但目前急劇膨脹的貿易順差已不再是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
為了實現以消費為主導平衡的經濟增長方式,中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進口優惠政策,將總體的進口關稅降低至9.8%。更多的進口優惠政策能夠幫助中國減少貿易順差。
作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中國在決定改變其經濟增長模式以及對世界經濟的貢獻方式的同時,必須對進口政策進行一次全面的改革。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tav89.com/opinion/2010-08/20/content_11179824.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社論 編譯 趙欣瑩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