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1月16日評論文章:最近,非盟委員會主席讓·平在他的新書《非洲之光》里提到,非洲在冷戰后面臨著被西方“再殖民化”的危險,不少非洲人驚呼“昔日的主人又回來了”。這讓人不禁聯想起近幾年在西方媒體上很時髦的一個詞--“新殖民主義”,而且這個詞還常常同中國聯系在一起。
中國人是所謂的“新殖民主義者”嗎?顯然,中國人和絕大多數非洲人都不會接受這個“稱號”,甚至會認為很荒謬。那西方一些媒體為什么還能一直樂此不疲地炒作,硬要把這頂帽子扣到中國人身上呢?這里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西方至今仍在全球范圍內把持著輿論工具,掌握著話語權;另一方面似乎我們的反駁和澄清也不那么有力,我們中國人往往把不認同和不屑于認同混為一談了。事實上,這類言論早已不是什么簡單的學術討論或現象解讀,而是關系到一個國家形象、一個民族聲譽的論戰和博弈。古人云:“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在國際政治這個領域,當別人處心積慮向你潑過來一盆盆“臟水”的時候,你再談什么“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就顯得不合時宜了。
眾所周知,散布“中國在非洲新殖民主義論”的始作俑者正是西方一些人。記得肯尼亞開國總統肯雅塔曾經說過:“當白人剛到非洲時,我們擁有土地,他們只有《圣經》。他們教我們閉目祈禱。當我們睜開雙眼時,發現白人擁有了土地,而我們只有《圣經》。”歷史上,西方殖民者在非洲干了那么多壞事,犯下那么多罪行,如今卻又站在道義的制高點上對別人亂打棍子,胡扣帽子。他們有什么資格?在涉及殖民主義的問題上,最沒資格指摘別人的就是西方人自己。
西方一些人指責中國是“新殖民主義者”時,經常引用中國“掠奪非洲能源資源”、“向非洲傾銷商品”和“中國企業逃避社會責任”等論據。在這里,他們不僅有意犯了事實性的錯誤,而且做了邏輯上的誤導。
事實性的錯誤,就是中國的做法和西方殖民者在非洲的做法其實有著本質區別。這么多年來,中非合作不論是在哪個領域,最大的特點就是平等互利,凡事商量著辦,彼此尊重對方。中國從沒有騙取過非洲一寸土地,也從沒有強占過非洲一丁點資源。這同西方殖民者在非洲長達幾個世紀的瘋狂掠奪有著天壤之別。就拿能源資源來說,中國從非洲買到的每一桶石油都是通過平等協議以國際市場價格買到的。中國同安哥拉和蘇丹的石油合作使這兩個飽經戰亂、百廢待舉的非洲國家面貌煥然一新,特別是各項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與此同時,人們看到即使是非洲獨立50年后的今天,非洲儲量最大、品位最好、利潤最高的礦產資源以及其定價權仍牢牢掌握在西方跨國集團手中,非洲國家從中得到的收益少得可憐。這就是為什么非洲國家普遍歡迎中國,堅持同中國合作的最主要原因。
邏輯上的誤導,就是西方媒體在玩著偷梁換柱、以偏概全、雙重標準的把戲,這也正是他們擅長的地方。對一個國家來說,政府對非洲的政策和個別企業在非洲的行為本不是一回事,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保證本國所有在非洲的企業表現良好,比如西方石油資本在尼日利亞開采石油造成的大規模環境破壞就是觸目驚心的,也是無法挽回的。對此,西方媒體避而不談,視而不見。但對中國,他們卻另眼相看,動用各種渠道和資源,開足宣傳機器,一定要把中非合作中的個別問題“普遍化”,把個別中國企業在非洲出現的問題“政府化”,把國際對非合作中的所有問題“中國化”。這種偷換概念、強詞奪理的謬論確實有著很大的欺騙性和煽動性,蒙蔽了不少善良的西方人,也蒙蔽了一些非洲人。
西方媒體此舉的真實目的又是什么呢?答案很簡單,就是要“抹黑”中國的形象,排擠和制約中非合作。這些年中非合作發展快了,一些殖民心態根深蒂固的西方人就見不得,就要想方設法干擾破壞。從更宏觀的意義上說,“新殖民主義論”是西方反華勢力對中國實施“圍堵政策”在非洲的延伸,是“中國威脅論”在非洲的變種。排擠走中國,自然可以減少非洲在對外合作伙伴上的選擇,使西方更加“方便”地控制非洲。對此,中國、非洲乃至許多西方國家的有識之士都很明白。最近一段時間,越來越多的非洲人站出來,為中非合作說公道話。在西方,客觀、理性評價中非合作的聲音也在增多。
那么,“新殖民主義”的提法在現代國際關系中是不是就沒有現實意義了呢?絕非如此。“新殖民主義”思維和行徑依然存在,只不過與中國無關。我們看到的事實是,西方一些勢力借“對非合作”之名,行“新殖民主義”之實,直到今天仍然沒有放棄把非洲再度變成“殖民地”的念頭。他們表面上承認非洲國家的獨立和主權,卻企圖通過施壓、制裁、甚至是打代理人戰爭的方式,繼續干涉和控制非洲。他們口頭上支持非洲經濟發展,卻通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推行經濟結構調整計劃,制定各種投資和貿易“游戲規則”,使非洲繼續淪為原材料供應地和西方工業品傾銷市場。他們形式上與非洲國家發展民間往來,卻借助同非洲在語言、宗教等方面的傳統聯系,向非洲人灌輸西方版的“普世價值觀”,長期宣揚“非洲悲觀論”,在“收割”走非洲人才的同時,打掉非洲人的信心和希望,使其甘做西方的附庸。
可以這樣說,從“老殖民主義”消亡的那一刻起,“新殖民主義”就產生了,并且多年來一直在非洲大陸延宕。與“老殖民主義”相比,“新殖民主義”只是在手法和方式上發生了一些變化而已,其本質并沒有變。在筆者看來,讓·平提到的“再殖民化”不過是“新殖民主義”在特定時期的突出表現而已。看清楚這些,我們心里就更有數了,更豁亮了,堅持開展中非合作也就更從容、更自信了。但光看清楚還不夠,我們還要大聲為自己辯護,把該說的話都說出來。我們不僅要還自己一個清白,還要和非洲朋友一道,徹底揭露那些誹謗者的卑劣和偽善。在“新殖民主義的帽子該戴在誰頭上”這個命題中,有破有立,才是正解。
縱觀新中國走過的風風雨雨,西方總是想給中國的前途設計方向,我們沒按他們說的做,事實證明我們是對的。在非洲,西方同樣想給中非合作劃出一條道路,我們也同樣不能“上套”。誠然,中非合作遠非完美,但筆者堅信,只要中非雙方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加強合作、改進合作,讓雙方人民真正從中受益,分享越來越多的成果,過上越來越好的日子,中非合作之路就一定會越走越堅實,越走越寬廣。(作者 張宏偉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