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3月10日報道:中國1953年宣布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到1957年間經濟平均增長速度9.2%。此后五年計劃因政治原因停滯多年,1981年,國家啟動第六個五年計劃。計劃名稱也由“國民經濟五年發展計劃”改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2006年,五年計劃再次更名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綱要”。至此,五年規劃綱要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性路線圖,同時也成為建構有中國特色現代化國家的戰略藍圖。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在某種程度上應歸功于“五年計劃”這一制度設計。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不少國家通過制定和實施五年計劃取得快速經濟增長。1980年至2005年間,經濟增長最快的二十個國家中有十三個國家貫徹實施五年計劃或四年計劃。在經濟增長最快的十個國家中,有八個實施五年計劃。世界金融危機過后,參加二十國峰會的國家中只有中國、印度和印度尼西亞實現了經濟增長,這三個國家均實施五年計劃。五年計劃幫助中國創造了經濟奇跡。
從起草、制定到實施,五年計劃需要集思廣益。這是一個復雜,有時是漫長的過程,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五年計劃要針對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提出未來五年內經濟與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規劃。
制定“十二五”計劃,頭一步是評估“十一五”計劃的完成情況。2008年下半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委托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銀行北京辦事處等機構對“十一五”計劃的落實情況進行期中評估。每一個機構都遞交了一份獨立完成的報告。
2008年12月底,國家發改委向國務院通報了三個機構的調查結果以及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國家統計局聯合完成的一次民意調查結果。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提交的中期評估報告顯示,經濟增長目標提前達到,社會發展平緩推進,資源與環境問題改進顯著,但挑戰與問題依舊,經濟結構轉型依然滯后,但總體上說,“十一五”計劃落實進展順利。
第二步開始于2008年年底。國家發改委挑選了涵蓋社會和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群眾關心的二十多個問題,例如,吸引外資政策,收入分配改革等,組織專家、學者和企業家進行討論。數千名政治學及經濟學專家同心協力,用一年的時間研究了下列問題:“二十五”計劃的指導思想是什么?“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和社會將怎樣發展?這是迄今世界上進行的最大規模的咨詢和研究活動。
第三步是要確定計劃的指導思想和精神。2010年年初,國家高級領導人在幾個場合的講話都顯示,“十二五”計劃將主要關注改變經濟增長模式。
第四步是要制定“十二五”計劃的一份咨詢意見稿。咨詢意見稿要收集各種思想和建議。包括五十多名成員的一個特別專家委員會就咨詢意見稿展開熱烈討論,前后多次給起草團隊提出建議。專家委員會成立于2005年10月,專門為制定國家的社會及經濟發展計劃提供建言獻策。辯論和意見征集是委員會獻策的主要模式。
第五步是討論咨詢意見稿,2010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五中全會上完成了咨詢意見稿的討論。會議現場還收集了很多意見和建議。
第六步是起草最終計劃,建立在此前的討論和建議的基礎上,草案計劃2011年年初完成。
第七步是專家委員會2011年1月討論草案細節。
第八步是1月至2月,溫家寶總理從社會各階層收集意見。
第九步,也是最后一步,2011年3月五年計劃草案提交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討論。如果草案能夠獲得全國人大通過,國務院將開始公布并實施這一計劃。
“十二五”計劃的整個制定過程體現了中央政府的戰略決策和地方政府追求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愿望。所有不同利益、愿望和建議都將會聚在一起,形成一個關于中國未來的共識。這個過程就是一種證明,證明中國已經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公共決策的民主和制度程序。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tav89.com/opinion/2011-03/10/content_12146877.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系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 胡鞍鋼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