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29日報道:一位聯合國官員在接受《中國日報》專訪中指出,中國如今已是國際人道援助的重要成員,并說中國國內扶貧項目的經驗可以“輸出”到如今被干旱饑荒攫住的“非洲之角”。
“中國在應對國際災難和人道主義援助上的角色正變得越來越核心。”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政府援助關系部主席特里·托尤塔說。
她表示,曾經的中國也是糧食計劃署的援助對象,而如今卻成為了國際上重要的人道主義支援國,在減少世界范圍內的貧困和饑荒上發揮了關鍵作用。
“當中國正繼續加大步伐解決其自身發展中遇到的各種挑戰時,她仍舊向其他國家表示‘超越國界的友善’,這是真誠關心境況不如自己的國家的體現。”
托尤塔補充道,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和中國共同致力于“推廣扶貧成功經驗”, 并強調計劃署要借鑒中國在扶貧致富和偏遠地區發展方面的經驗,以減少世界貧困和饑荒人口。
在今年8月21日世界糧食計劃署組織的緩解非洲之角大饑荒的活動中,中國政府向該組織捐贈1600萬美元,是中國單筆對糧食計劃署援助最高的一次。加上此前的援助款額,中國向該計劃署的援助在2011年就已經高達2000萬美元。
8月15日,中國對外宣布對埃塞俄比亞和其他旱情嚴重的非洲地區捐贈價值超過3.5億元人民幣的食物援助(約合5千5百萬美元),用來緩減當地嚴峻的饑荒。
7月底,中國就宣布計劃對荒災地區提供價值900萬元(合約140萬美元)緊急食物援助。
而更早些時候,中國商業部對外援助司副司長余應福透露,中國第一批對外食物援助將會通過海運到非洲,最晚將在9月底到達。
針對非洲的援助,除了資金和糧食救援外,中國政府近幾年更加重視非洲本土的自救,比如在當地糧食安全議題和非洲農業發展上,中國政府都加大了投入。
據中國外交部非洲司司長盧沙野介紹, 從1960年以來,中國在非洲30多個國家建立了40多個農業合作發展項目。自2007年至2009年間,中國派出了100多名高級農業技術專家輔導當地農業發展。
托尤塔女士也指出,在海地大地震后、2010年巴基斯坦大水災和最近的非洲之角大饑荒中,中國竭力支持世界糧食計劃署的援助活動,在資金、專家、技術人員等方面都慷慨解囊,向災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此次為了非洲之角的救援活動,中國的私人基金和私人企業也開始參與到此次國際救助之中。
世界糧食組織在此次救援中首次收到來自中國一家私人基金的20萬元捐款,而且也跟兩家中國網絡公司進行了在線宣傳活動。
為了獲取更多人對此次危機的認識并且更好地應對此次災難,非盟已于8月25日舉行了一次籌款大會,并在大會上指出要解決此次危機,共需要16.5億美元資金。
非洲發展銀行在一份申明中稱將向非洲之角地區在2013之前捐款3億美元保證其長期發展。
然而,截至8月底,仍然還有9.87億元的資金缺口,占了需求資金總額的60%。如果資金問題得不到解決,這將會加重這次災難的嚴重性。
目前,已經有超過1億4千萬人口受到干旱和饑荒影響,而聯合國也已正式宣告索馬里境內的5個區域進入饑荒狀態。
“我們必須保證把正確的食物在正確的時間送往正確的地點,”世界糧食計劃署中國辦公室負責人布萊特·萊爾森說。
饑荒對非洲的未來嬰幼兒的打擊是最大的。
人生命中的前一千天,包括9個月的孕育期和生命中前兩年,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非常重要,被稱為“機會之窗”。
“對于一個人來說,這是生命當中唯一的一段機會來打好大腦和身體的營養基礎。要是錯過了這個機會之窗,孩子們將不會再有機會恢復了,”萊爾森說。
世界糧食組織亞的斯亞貝巴發言人娜塔莎·斯科瑞布切爾在接受采訪時說,盡管很多包括麻疹在內的傳染病已經在難民營中發現了,但是目前為止最大的挑戰還是難民們的營養不良問題。很多人在來到難民營前已經長期沒有吃過東西了。
“國際救援在本次危機中毫無疑問的拯救了很多生命。但是我們現在所面對的任務仍然很艱巨。聯合國和其他人道主義救援機構仍然需要各個政府在資金方面的資助,以應對此次災難和災后的重建,”她說。
“中國的救援物資將主要用于索馬里的救災食物和物品方面的購買,救災食物包括了高能量餅干和其他一些營養食品,”萊爾森說。
他還說:“支持募捐其實是一個雙贏的過程。一方面受災群眾能得到活下去的機會,而資助的政府和公司也能獲得難得的國際聲譽。”(中國日報記者 李連星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