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智庫為高層出謀劃策 通天接地優勢明顯
三 雙重身份 直接參與決策
根據十八大代表名單,至少有20名代表是北京知名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和管理者,而通常這些人中國有很多在日常工作中扮演雙重角色—研究人員和立法、執法者。
根據全國人大網站顯示,全國人大常委會中18名委員在研究機構工作,其中包括社科院人口所所長、十八大代表蔡昉。蔡昉曾于2010年12月和2012年2月,兩次為政治局的集體學習講課,主題分別是“推動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及“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作為經濟學家,他成為極少數曾多次給政治局講課的學者之一。
“事實上,我們的決策層與研究機構之間聯系正趨于密切。重要研究機構的負責人經常地、制度化地參加其召開的例會。重要的外交決策者直接聽取專家意見并一起討論互動,研究機構的專家當面表達意見和建議。可以說,智庫直接參與了決策過程,”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副所長陶堅告訴記者。
淘堅表示,拿外事部門為例,他們與學界之間建立了多種溝通渠道,甚至借鑒國外的經驗,在外事干部與學界人士之間開啟“旋轉門”。人員之間流動往來的增多和制度化,將使智庫為決策服務的道路更為通暢,在理論和實踐之間搭起橋梁。
淘堅認為,對于研究機構來說,獲得決策機關持續、穩定的關注,非常重要。而這種關注,體現的是一種信任關系。顯然,這需要時間和積累,即通過大量的、客觀的分析,可行的對策建議,來獲取信任。因此,一個研究機構的整體實力、研究質量、學術聲譽和長期口碑,不僅關系到其社會地位和影響力,同時也是獲得決策者信任的前提。
他強調智庫的生命力在于特色。比如,同樣都叫國際關系研究所,卻有著重大的區別。有的側重理論,有的側重現實。有的提供思想,有的提供佐證,各有分工。但若大家都為了獲得中央重視,為了爭取到熱門課題經費,大家都來搞動向,都來搞對策研究,反而發揮不出自身優勢,丟了自己的特色。
(來源:中國日報記者 胡永啟 編輯:孫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