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中國論壇
![]() |
趙啟正:中國發展由短跑變成長跑 2009-09-08 15:56
英文《中國日報》9月8日國際言論:過去的二十年間,西方世界關于中國的觀點經歷了很多變化,從“中國衰落論”到“中國威脅論”,從“中國的機會論”到“中國救世主論”,然而,上述觀點都不能夠反映出真實的中國圖景,以及國家發展的真正本質。 在接受《中國日報》專訪中,原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趙啟正認為,這些錯誤認識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一個較短的時期,中國已經從國際社會的邊緣走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心。因此,其他主要國家對中國充滿好奇、誤解甚至是懷疑,正如日常生活中一位新鄰居的到來。 趙啟正指出,冷戰思維以及西方媒體的反華立場也在關于中國的誤解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國必須采取更加合理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從而能夠讓國際社會了解真實的情況。 由于采取不當的方式導致西方世界炮制出歪曲事實真相的版本,會使得我們處在尷尬的位置。這就是公共外交變得越來越重要的原因。政府機關、學術機構、非政府組織、媒體以及與其它從事國外交流的人士都要為樹立國家形象做出貢獻。他們應該向外國朋友介紹中國的事實和政策,解答他們的疑問。官員拒絕記者采訪或不參與公共服務,則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 趙啟正指出,我們必須從全球的視角來講述“中國故事”。例如,世界名曲《梁祝》起源于中國越劇。這種流行于華南地區的地方戲曲,華北地區尚且難以完全掌握。但是,隨著它被改編成小提琴協奏曲,外國人對它稱贊不已。 國家之間的人際交流可以建立橋梁、增進了解,這也就是趙啟正與美國未來學家、著名學者約翰·奈斯比特同他的夫人多利斯進行了多輪對話的原因。“中國模式”是他們談論的主題,相關的書籍——《對話:中國模式》不久將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2005年,趙啟正出版了著作《江邊對話:一位無神論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對話》,這本書同樣基于他與宗教學者路易斯·帕羅的對話。趙啟正說,這本書的目的也是為了消除西方世界關于中國的誤會。 奈斯比特首次訪華是在1967年,近年來,奈斯比特夫婦往返于奧地利的家和對天津的考察。趙啟正閱讀他們的新書《中國大趨勢》后,認為他們對于中國的認識相當深刻并且進行了客觀的描述。 然而,中國之大,一本書難以言盡,因此趙啟正感到有必要與他們就關于“中國模式”展開更寬泛的討論。他們之間的談話意味深長,主題眾多。趙啟正說,一個有趣的巧合是,他和多利斯都在《明星周刊》這本德國雜志上看到了同一篇文章《達賴喇嘛的雙重嘴臉》。他們二人也一致認為,盡管達賴領導一個獨裁的宗教團體,但是他的公共關系策略向世人展現一幅和善可親的面具。 關于“中國模式”,趙啟正認為這個概念源于西方,如同“北京共識”。與“華盛頓共識”的美國式發展模式不同,“北京共識”僅僅是個學術概念,并不包含對中國模式的接受。換而言之,中國沒有計劃使得讓其他國家跟隨自己的發展模式,一個國家應該選擇最適宜自身的發展模式。 西方世界對“中國模式”的認識即,在過去三十年中有關中國改革開放的概念、政策及其實施過程的組合。趙啟正指出,與其說它是模式研究,不如說是案例研究。 關于中國的另一大誤解是在國際關系領域。趙啟正認為,所有談及“G2”(中國和美國)的討論都是毫無根據的。中國支持多極化世界格局,中國不尋求共同稱霸世界,中國也不會對其他國家帶來威脅。中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必要的國防支出,都與所謂的威脅毫不相關。 事實和數據能夠證實趙啟正的說法。盡管中國經濟在這輪世界經濟衰退中的表現相對堅挺,中國的GDP只不過占到世界總量的6%,而美國則將近21%。當國際社會期待中國拯救世界經濟衰退的時候,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其實中國的消費總量不過相當于法國而已。 在對話中,趙啟正告訴奈斯比特,西方世界難以認識中國的真實面貌,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中國的發展速度非常之快。趙啟正說,中國就像一列高速火車,要看清它,就必須達到同樣的速度。 多利斯對此提出問題,中國是否應當繼續如此高速發展,趙啟正的回應是,當前正是中國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 趙啟正還把中國比作一個短跑運動員,過去的三十年進行的是百米賽跑,在短跑中贏得比賽,甚至忘記穿上T恤衫,同樣也沒有時間來思考如何奔跑。T恤衫其實就是文化傳統、生態環境和社會進步,這些東西是短跑結束時必須需要的。 趙啟正說,目前,中國應當思考進一步發展的合理的速度。中國應當采取與以往不同的可持續全方位發展戰略,更類似于馬拉松長跑,持久性是至高無上的。(中國日報評論員 姚英 編譯 胡飛飛 編輯 裴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