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中國在線2008
![]() |
新型產業主導權爭奪戰展開 “低碳經濟”給誰套上緊箍咒 2009-12-03 09:43
新能源戰略要“迎頭趕上”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即便面對著美、歐、日在環保新能源產業的層層布局,中國經濟內在發展的動力也要求中國必須面對困難“迎頭趕上”。 即便不考慮外部壓力,中國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和產業升級的內在需求,也要求中國經濟要向更高層面邁進。其實,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后,從中央到地方正確立“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的發展思路。 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1.41萬億元,占當年GDP的4.7%。其中,節能產業2700億元,資源循環利用產業6600億元,環保產業4800億元,就業人數達2500多萬人,其中再生資源產業的就業人數達1800萬人。 目前,我國實施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節能減排行動,規定到2010年,萬元GDP能耗比2005年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要減少10%。全國單位GDP能耗三年累計下降10.1%,節能約2.9億噸標準煤;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COD)三年累計分別下降8.95%和6.61%。 而這一次,中國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前的40%-45%的減排承諾,則是又一次“向自身挑戰”。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并不諱言,他說,這將是一個“需付出艱苦卓絕努力”的目標。 有研究表明,通過一系列的政府政策和行業舉措,中國已經在過去的15年里持續地提高了經濟領域的“碳效率”,將每單位GDP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平均每年減少了4.9%,而在美國和德國,這一數字僅為1.7%和2.7%。 去年8月,中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直接以循環經濟冠名的《循環經濟促進法》,并于今年1月1日正式實施。這對轉變中國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將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中國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綠色產業”基礎。目前我國水力、核電、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產業均實現了高速增長,如風力發電裝機容量連續3年實現翻倍增長,總裝機容量目前已居世界第四位;太陽能發電總量居世界第一位,太陽能光伏產業也實現了高速增長。 今年6月,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宣布,新能源發展規劃將按照程序上報國務院,擇機出臺。8月9日,在廣州首屆亞洲能源論壇上,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孫勤表示,作為亞洲和世界重要的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中國始終依靠自身保證能源供應,并高度重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預計將在年內制定完成新興能源的發展規劃。 業內人士稱,新能源作為一個長期的國家發展戰略,“發展規劃”比“振興規劃”更為貼切,新能源已被敲定為下一步培育的“新的增長點”,扶持力度將有增無減。 據有關人士透露,未來5年中國環保產業投資需求可達4500億元。而到2020年,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總投資將超過3萬億元。此前,中國4萬億元經濟投資計劃中有2100億元用于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環境建設。 中國新能源產業規劃可謂呼之欲出。此前,北京產權交易所總裁熊焰就在其博客中連續發文稱,“低碳經濟”將是繼聯合國憲章和WTO之后的全世界一個新的規章,它可能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指標,將是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責任體現和表達。對中國而言,中國的首要目標就是把能耗降下來,把能效提升上去。 “未來世界將產生新的企業評價標準,這就是‘碳’”,他說,新標準將改變人們的行為,所有參與者的動作都會隨之改變。某些企業今天看來生機勃勃,或許明天會突然死亡;而有些產業,現在看著很弱小,但明天可能會成為龐大產業。 “碳排放”升降魔法 在熊焰看來,奧巴馬政府的一些核心人物,包括前副總統戈爾在內,一直是國際上節能減排領域的領軍人物。今天,奧巴馬的團隊已經把賬算清楚了,就是希望用“能源新政”這服藥,來拯救金融危機病痛中的美國。 環球財經研究院院長宋鴻兵卻從貨幣博弈角度看待碳排放問題。在他看來,把二氧化碳排放配額作為可交易的金融產品,使得這種“排放權”與一切債券、股票一樣自由掛牌和轉讓,并可以在銀行抵押貸款,最終成為中央銀行基礎貨幣的構成部分,“這本身就是世界統治精英的一個戰略設計”。 他認為,作為世界貨幣的游戲規則制定者,歐美日發動國家勢必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貨幣元素,他們擁有高科技方面的強大優勢,其社會經濟結構早已從工業化社會轉型為信息和服務型社會,大批傳統工業已經或正在加速轉移到新興發展中國家,二氧化碳排放處于下降通道,而中國等國家處于無可避免的“碳排放上升通道”,就是這一降一升之間,通過金融市場的魔法轉換,誰輸誰贏,即刻有了分曉。 熊焰表示,如果有人現在認為美國身陷金融危機中,中國相對輕松,而沒意識到美國已經啟動新的“碳經濟革命”的話,恐怕我們從起點上就已落后了。 他強調,溫室氣體的減排事關中國的發展權,在此問題上要“看歷史排放,看人均排放,看轉移排放,但同時也要看國際大的趨勢,國際責任和國際政策標準。“節能減排要靠技術進步,要靠自主創新,也要看經濟機制,要靠市場的力量。” 白益民則對一些政府有關部門和本土企業缺乏戰略眼光深感不安。在日本,企業和政府在環保戰略上,是“宏觀與微觀統一”、“遠期規劃與市場競爭統一”,他們的財團體系高效而靈活,就像集團軍與先鋒隊一樣配合緊密,進行交叉立體作戰,而中國人似乎只會“陪著人家玩兒”。 江涌對記者說,中國人下圍棋從來都是通觀全局,而不能困于局部,“只看樹木,不見森林”。他強調,金融危機下的世界經濟博弈要懂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中國“低碳經濟”的瓶頸 在發展綠色經濟的高漲熱情帶動下,國內也存在一哄而上和重復建設的“無序”現象。各地快速興建的“新能源基地”,有些存在過度投資問題。 據記者了解,我國風電開放1200多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其中僅有800多萬千瓦實現了正常發電,1/3處于閑置狀態。由于并網困難,有一些已建成的風電廠處于虧損或微利狀態,長期看很容易出現投資收益低下、風電資源被浪費的局面。 同樣,在新型煤化工、生物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和清潔能源開發領域,某些企業和地方政府也很容易在投資和引資沖動下急于“上項目”,而忽視可持續發展。 據業內人士透露,在國內企業扎堆兒的多晶硅行業,產能8萬噸,占全球的一半,但多數缺乏核心技術,成本居高不下,未來發展很成問題。 據《瞭望》周刊調查,自中央公布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后,各地投資熱情高漲,但一些“兩高一資”項目又醞釀重新上馬;一些被環評否決的項目又改頭換面通過“綠色通道”審批;甚至還有不少項目仍在試圖先把“生米煮成熟飯”。 白益民對記者稱,中國工業化經歷過“以市場換技術”的教訓,很多時候市場換出去了,技術沒換來,最后不得已走上自主創新之路。這一輪,環保、新能源經濟大潮臨近,又有人忽悠著中國“以碳排放換技術”,結果會如何? 有業內人士反映,由于缺乏核心技術的前期積累,綠色產業在我國剛起步,就遭遇“高額利潤誘惑-瘋狂投資-產能過剩-最終泡沫破滅”的循環。相對于歐、美、日等國家,早已經過十幾年、幾十年的產業布局和技術積淀,一些中國人的“熱情”多少顯得有些幼稚。 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馬學祿曾向媒體透露,我國可再生能源教育、研發機構嚴重缺乏,風電生產設備基本模仿歐洲,但“往往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從現實情況看,中國與歐洲的自然環境差異性很大,主要表現中國溫差大、風況較劇烈、風沙大等方面。沒有在詳細研究基礎上進行技術開發,就不會有自主權,這有可能使中國風電行業受到致命打擊。 許多專家都建議,發展“綠色產業”,必須由國家集中力量,統一制定技術攻關計劃,支持培育重大自主創新的技術和應用。 “中國本來就居于弱勢,更要‘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一位風能產業資深人士對記者說,“如果只是跟在別人屁股后面跑,戰斗還沒打響,可能就敗局已定”。 來源:中國青年報 記者 眾石 編輯: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