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去年底,云南省提出“建設民族文化強省、綠色經濟強省和建設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的發展戰略。云南省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民族資源和區位優勢。新的三大目標著力于云南的特色和自身優勢。近日,中國日報(網)記者李映青邀請云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楊福泉、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陳利君、云南財經大學東南亞南亞研究所所長胡列曲,就云南省新的三大目標暢談各自的觀點。以下是對話實錄:
中國日報:云南十年前醞釀過建設中國連接東南亞、南亞國際大通道。此次提出把云南建設成為我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從內涵上看有哪些變化?
楊福泉:云南省地處祖國西南角,與東南亞、南亞次大陸的17個國家接壤或毗鄰。我以為,十年前,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云南建設中國連接東南亞、南亞國際大通道,是充分認識到了云南在地理區位、歷史文化交流、文化源流等諸多方面與東南亞、南亞各國之間的密切聯系,是一種非常清醒明智、富有前瞻性的戰略決策。這一決策,和今天把云南建設成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的決策,是有內在的聯系的,只是今天把云南建設成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的決策,其所包含的內容更為重要和廣闊,一方面,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已非十年前可比,已經更為全面和多元化,云南和東南亞南亞在經濟文化方面的交流,比較十年之前也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另一方面,東南亞、南亞地區對于我國的對外開放和可持續發展,在諸多方面日益顯示出它的重要意義。今年7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指出,要充分發揮云南作為我國通往東南亞、南亞重要陸上通道的優勢,深化同東南亞、南亞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的交流合作,不斷提升沿邊開放質量和水平,使云南成為我國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這一指示,為我省在原定的建設面向東南亞南亞大通道的戰略上,無論從其戰略意義和內涵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南省將可以在服務國家周邊外交大局與建設國際大通道更好地結合起來。利用云南的獨特區位,為中國起好面向西南的橋頭堡的重要作用。
陳利君:為充分發揮近鄰東南亞、南亞的區位優勢,云南省委省政府緊緊抓住1999年國家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機遇,在云南省委六屆九次全會上提出了建設中國連接東南亞南亞國際大通道的目標,并將其作為全省“三大戰略目標”(另兩大目標是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大省)之一,經過十年的發展,云南面向東南亞、南亞的開放取得了重大進展,國際大通道建設初具雛形。全省無論是開放領域、開放地域,還是外貿規模、引進外資水平,都取得了巨大進展,對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更新發揮了巨大作用。1999年全省對外貿易進出口額為16.60億美元,2008年上升至95.99億美元。即使在2009年云南深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外貿出現大幅下滑的情況下,云南外貿總額也達80.2億美元,仍比1999年大幅增長。
另外,云南利用外資金額不斷增加,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持續發展,對外交往不斷擴大,國際大通道和口岸建設取得新突破。可以說,過去的十年,是云南深入貫徹實施西部大開發、堅持科學發展、深化改革、推進開放、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十年,也是云南對外開放從“邊緣”走向“前沿”的十年。十年后云南省委八屆八次全體會議,又提出“加大對內對外開放力度,把云南建設成為我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這是云南省委省政府根據新形勢作出的新的戰略部署,有利于云南更好地擴大對外開放。從“大通道”到“橋頭堡”,其內涵發生了巨大變化。“橋頭堡”建設雖然要繼續推進中國連接東南亞南亞的國際大通道建設,但“橋頭堡”的內涵和外延比“大通道”要豐富得多。首先,十年前的“大通道”建設是云南自己提出的對外開放戰略,但“橋頭堡”建設是2009年7月胡錦濤總書記視察云南時提出,這使得其戰略層面更高,極有可能上升為國家戰略并得到國家的支持,從而比云南實施的力度更大。其次,廣義的“橋頭堡”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甚至軍事的內涵,比建設“大通道”的內涵豐富得多。但從現實情況看,經濟是重點,擴大開放是核心。因為中國目前仍然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行的是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再次,“大通道”更加重視建設,“橋頭堡”更加重視發展。因為沒有通道就沒有“橋頭堡”,不加快發展也不能成為“橋頭堡”。最后,“大通道”建設是云南爭當中國開放“前沿”,而“橋頭堡”建設是國家已經認可云南開放“前沿”的地位,加快建設“橋頭堡”的問題。因此,把云南建設成為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的任務更重,所需時間更長,也需要云南更加努力。
胡列曲:大通道主要是指地理上和物理上的概念,即借助云南的區位優勢,作為物流通道滿足貨物進出口的需要;而橋頭堡不但要作為中國連接東南亞南亞的物流通道,更重要的是成為商品和服務進出口以及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流動的樞紐,這一樞紐既要立足國內、特別是大西南,也要能輻射到東南亞南亞國家和地區。這一轉變,就是要由原來的“有形”通道,變成“有形”和“無形”并舉的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