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與“物”不同,征稅有依據
羊城晚報:近期海關對出入境行李物品、郵遞物品征稅驗放過程中執行的政策,引起了公眾的疑慮甚至不滿。您對此有何看法?
孫國東:一方面,作為政府貿易主管部門,商務部需要對中國執行WTO規則負責。中國如違反入世承諾將導致成員國間貿易爭端并可能引致世貿組織介入仲裁,即民眾所謂“國際官司”。商務部就海關征稅措施可能違反入世承諾表達擔心,是其職責。另一方面,商務部提出的征稅標準過高,以政府部門的身份表達普通民眾的心理感受,有種為民請命的意思,在普通民眾習慣被政府各種權力部門和諧管理的今天,顯得特別珍貴。同樣,媒體爭先恐后報道的各方人士對海關征稅標準過高的質疑聲浪和對其違法性的論證,體現了普通民眾希望個體利益最大化的質樸愿望。
但是,“貨物”和“物品”有著本質區別。我認為,海關就旅客攜帶iPad按照行李物品的規定進行歸類和征稅,不存在違反世貿組織規則的問題。
羊城晚報:那商務部提出的違反入世承諾的問題怎么解釋?
孫國東:這就要涉及“貨物”和“物品”的區分問題了。無論國內法還是國際法,“貨物”和“物品”都有著本質區別,不可相提并論。
世界海關組織在《關于簡化和協調海關制度的國際公約》(《京都公約》),亦針對商業性的貨物和非商業性的個人物品進行了區分,在專項附約中對旅客行李物品和郵遞物品中的個人物品提出了簡化通關手續的原則性意見,同時強調這些簡易管理制度僅適用于非商業性質的個人物品,并受限于各國立法規定的數量和價值限額。
據WTO成員國間的有關協議及其所確定的規則,是不適用非商業性質的個人攜帶行李物品的,而是國際間貨物、技術進出口協調制度安排的。因此,就旅客攜帶iPad按照行李物品的規定進行歸類和征稅,不存在違反世貿組織規則的問題。
羊城晚報:普通大眾對“貨物”和“物品”的理解不會那么清楚,能舉例說明嗎?
孫國東:二者的區別一般在于其是否具有商業性質。進出境“貨物”是指包括以各種貿易形式進出境的國際間商業行為所指向的具體商品,而進出境“物品”則指個人以運輸、攜帶等方式進出境的行李物品、郵寄進出境的物品,包括貨幣、金銀等。如果是超出自用合理數的個人攜帶物品,將被視作具有商業性質,必須按照貨物管理的規定辦理進出口申報手續,而不能適用物品管理的規定進行旅客申報。而旅客物品申報相對于貨物申報而言,程序和申報主體方面的要求是相對簡單和寬松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