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查獲的漂白蘑菇(圖右)與普通蘑菇對比。廣西新聞網記者 雷倩倩 攝(資料圖)
公眾為何不相信“權威部門”?
小學生的實驗一定不科學嗎?北京市場上的蘑菇究竟有沒有被漂白?有多少被漂白? “顯然,一個簡單的抽檢結果并未打消公眾的顧慮,相反信息更混亂。”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何兵說,熒光增白劑的檢測,是個容易操作的簡單實驗。
何兵隨即以學校公共決策研究中心的名義,要求北京市工商局公開信息?!肮ど叹謱ξ覀兊纳暾垼貜秃芸欤瑧B度也還好,但我們對回復的內容還是不滿意?!敝袊ù髮W公共決策研究中心工作人員王晶說,公眾迫切需要知道為何檢測結果與張皓的實驗結果如此懸殊?
然而,自從公布抽樣檢測結果后,北京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再沒發出自己的聲音。“新華視點”記者多次聯系北京市工商局后,工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小學生這種科學探索精神值得肯定,對小學生的調查結果是否科學“不便過多評論”。至于是否有人說過小學生的調查不科學,“目前無從查實”。對于記者提出的“為何未與張皓及其指導老師溝通”“導致數據懸殊的可能性原因”“如何消除公眾疑慮,讓公眾信服工商部門的調查”等問題,北京市工商局相關人士未予明確回復。
相反,張皓和他的家長、老師倒是給出了一些解釋。
張皓的媽媽王娜告訴記者,事情發生后,她、張皓、劉建華老師對兩份報告進行認真分析對比,認為可能是四個原因導致檢測結果不同。一是季節因素,夏天蘑菇容易腐爛,用的增白劑可能會多一些;二是選樣地點不同,張皓在農貿市場和郊區菜市場買的蘑菇較多;三是張皓采集的16種蘑菇中,僅有2種是干貨,而工商部門的采樣中,鮮蘑菇占比較少;四是這件事被社會廣泛關注后,一些不法商販有所收斂。
王娜也強調,“九成蘑菇被漂白”并不是張皓的結論。張皓實驗報告中只是寫明經檢測發現,16個樣本中有12個發現有熒光增白劑,認為“熒光增白劑在鮮蘑菇中可能普遍存在”。
而“九成蘑菇被漂白”經媒體放大后,已引起人們的恐慌。記者采訪多位消費者,他們表示選擇不再購買蘑菇。
“目前為止,有關部門并沒履行好自己的職責?!焙鲜∥h校教授王學杰指出,無論如何,在公眾監督下尋找到令人信服的真正原因,解除百姓心中的質疑,是這起事件中有關部門應盡的義務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