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應屆大學畢業生明明還未找到工作,卻發現校方檔案顯示自己已經和一家從未聽說過的公司簽了聘用合約,為大學生就業率作出貢獻,是為“被就業”;在經濟不景氣、日子難過的情況下,很多人還在為“保薪”奮斗,統計數據卻顯示居民人均收入大幅增長,是為“被增長”……
“被增長”、“被就業”、“被自愿”……隨著“被字句”開始紅遍網絡,有人驚呼中國即將走進“被時代”。昨日,全國政協委員、西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劉明華稱,這種說法荒誕但值得思考,“‘被時代’傳播的是信任危機,如果不及時進行整治,將對政府公信力造成嚴重損害。”
現狀
“被時代”成為流行語
“‘被’的現象存在于很多地方。”劉明華告訴記者,例如在許多高校有一個“潛規則”,畢業生如果不將就業協議書交到學校,學生很有可能拿不到畢業證。為了拿到畢業證,有的學生到企業實習一兩天,便拿著就業協議請企業簽字蓋章,弄得企業老板一頭霧水。有的干脆造假,做一個假就業協議書。于是,學生就這樣“被就業”了。
劉明華透露,銅梁縣有學生家長反映,孩子讀小學要交9000元“慰問金”。銅梁縣教育局局長接受采訪時稱,此費系家長“自愿”繳納,這是“被自愿”。最讓人擔憂的還是那句“被和諧”,比如人們下班,順手在馬路集市的攤販那里買點便宜東西,某一天為創建文明街道,攤販一下子都不見了,人們就會說“被和諧”了。
劉明華認為,隨著一個又一個“被”事件的發生,政府公信力將越來越受到公眾質疑。
原因
利益驅使“被時代”
“每一個‘被’故事的發生,無不與利益緊密掛鉤。”劉明華告訴記者,這些利益中,有的是經濟利益,有的是名譽利益,有的則是政治利益。例如,“被就業”的背后,高校可以用高就業率,在政府面前撈到“榮譽利益”,還有以此為招牌多招學生的經濟利益。銅梁縣的“被自愿”,說白了就是為謀利找幌子。
劉明華介紹,2009年2月,江蘇省對南通市轄下各縣市的小康達標情況進行隨機電話民意調查。當地政府要求受訪群眾熟記事先統一下發的標準答案,如“家庭人均年收入”,農村居民必須回答8500元,城鎮居民必須回答16500元;“是否參加社會保險或保障”必須回答“參加了”;“對住房、道路、居住環境是否滿足”必須回答“滿意”。于是,那些原本在小康水平之下的群眾,一夜之間就“被小康”了。
“‘被小康’,獲取的就是政治利益。”劉明華說,數字大了,政績就越顯著,領導干部獲得晉升的機會就越大。
建議
健全法規嚴懲責任者
劉明華認為,“被時代”的出現,不是偶然現象,是政府信息與群眾感受不一樣的現實反映,實質就是公信力降低的體現。虛假的就業率、不真實的數據發布、工資的虛假增長等,折射出的是政府信任危機,如何挽回公眾對政府部門的信任感,已經不容回避。
劉明華認為,社會發展需要講究輕重緩急,在目前這個階段,“公共權力姓公”的理念,應該排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面。為了完成各種形式的指標,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在“制造繁榮”、“制造和諧”。老百姓已經很不愿意生活在一個“被繁榮”、“被和諧”的社會中。必須建立法規,讓“被事件”制造者為自己的行為埋單,還公信于社會。
為此,他建議建立倒查機制,對“被事件”的制造者進行追責,如建立公務員誠信機制,對說假話、報虛假數據、隱匿事實真相的官員實行責任追究制,一旦發現即加以嚴懲。
同時,需要建立政府官員誠信考評制度,對官員的政績體系量化考評,一旦發現有問題,進行嚴格追究。如對統計部門發布的數據,進行逐一核實,一個數據是如何出來的,是否得到相關部門認可,都應該有個說法。
此外,還要健全監督機制,邀請由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市民等組成的監督員隊伍,進行監督。
來源:重慶日報 編輯:諶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