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如果不能剎住‘研而優則仕’之風,造就與強盛國力相配的大師隊伍將永不可能!”在政協科技界委員小組討論會上,年近古稀的李邦河委員憂心地呼吁。
“現在社會上問的比較多的是: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其實,培養杰出人才不僅是學校的事!”3月6日上午,多位科技界委員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回應“錢學森之問”首先要澄清這一誤解。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邦河委員看來,教育的確需要改革,以成為培養杰出人才的搖籃;但走出搖籃后,要最終成為錢學森式的杰出人才,“還必須‘過五關,斬六將’”。
李邦河曾仔細剖析過關于“錢學森之問”的詳盡材料:《錢學森的最后一次系統談話》。李邦河注意到,在這篇3000多字的文章里,錢學森專門強調,雖然自己在鼎鼎大名的麻省理工學院獲得碩士學位,卻沒有拿出創新的東西,只有在加州理工學院,才開始創新,歷經20年。
“這表明,錢老的成長實際上是分兩步:一、打基礎;二、在創新的環境中長期努力。”李邦河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陳凱先委員對這一觀點表示贊同。
在陳凱先委員看來,培養不出杰出人才,不單是教育問題,還有人才的使用問題。今天,很多留學生在國外大學、實驗室做了很多很優秀、很前沿的工作,成為這個領域的優秀人才。
“這種情況值得我們深思”,陳凱先說,年輕人的工作崗位,既是一個發揮作用的舞臺,也是一個繼續成才的環境,需要探討的是,人才怎樣在使用中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在多年的觀察中,李邦河發現,改革開放以后,我國也出現了不少顯示出卓越創新才能的年輕人,有些已經走到了錢老的第二步。但讓人嘆息的是,往往聽說某某年輕人科研工作很出色,不久就傳出他當了官的消息,從此便難以聽到他在科研方面的新突破。
李邦河將此歸結為“研而優則仕”現象,“近10年來,這一現象愈演愈烈,似已成風。”
而此風對造就大師級人才的危害,已日漸顯現。李邦河對此給出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說教育不當會妨礙創新幼苗的出土,“研而優則仕”則使已長成中等大小的創新之樹,不能最終成為參天大樹。
大科學家幾乎是不在創新高峰期當官的
在數學界有兩個歷史最久的大獎:菲爾茨獎和沃爾夫獎。李邦河委員曾委托著名數學史家李文林對此做過專題調研。
調查顯示,在48位菲爾茨獎得主中,擔任過所長、科研主管、院(校)長的有23人,其中9人在得獎9年后任職;在48位沃爾夫獎得主中,擔任過類似職務的有17人,其中至少有12人任職時已超過50歲,甚至70歲。
“由此可見,大數學家是幾乎不在創新的高峰期當官的!”
前輩數學大家陳省身的一句話讓李邦河記憶猶新:大數學家每天工作都在10多個小時。
在李邦河委員看來,對科學家而言,無疑,時間就是成果,“沒有長時間的全力以赴的努力,又怎么能成為大師呢?”
而按照現行的科研體制和機制,科研單位的領導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做評審、跑項目、找資金上面。
據陳凱先委員觀察,“現在很多研究所通常讓學術能力最強的人擔任所長,但這些人并不一定具備管理能力,還要把大量精力花費在申請項目、處理行政雜事上,荒廢了科研”。
一位委員也現身說法,當年在國外,基本上是全身心地投入,至少95%以上的精力是放在學術上,但回國后,領導信任,壓上管理的擔子,很多時間用在開會、匯報上,能有50%的精力做科研就很不錯了,成效自然大打折扣。
一個故事在科技界委員中廣為傳播。20年前,一位年輕科學家獲得了聯合國頒發的大獎,然而在科研創新的鼎盛年齡相繼被壓上院長、校長的管理重擔,最后甚至完全脫離了學術界到政府做官,科研也逐漸荒廢了。
“至少在科學界損失了一位很可能成為大師的人才!”一位委員惋惜不已。
“研而優則仕”凸顯評價體系單一
李邦河委員認為,出現一冒尖就當官的現象,還與人們對各級領導口中頻頻出現的“領軍人物”一詞的模糊認識密切相關。
什么是科技界的領軍人物?李邦河委員的答案是:是以學術思想和成就引領科學潮流的人物,而不是官。
一個典型的例子:20世紀最大的領軍人物,無疑是愛因斯坦,但他不是官。
而在現實中,把“領軍人物”混同于“官”的現象屢見不鮮。一位科技界委員在小組發言時表示,一則材料讓他哭笑不得:在報道某單位一個拔尖人才計劃的成果時,第二項赫然寫著:培養了93名所局級以上的干部。
“古人勵志,就有‘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選擇,人才走向,歷來就有不同的路。”李邦河的這一觀點引發了眾多委員的共鳴。
一位委員特別懷念剛參加工作時的環境,“老一輩科學家都在業務領域里名聞遐邇,但他們并不是什么領導。”
“尊重人才,不是尊重他去當官,這是兩個需要厘清的概念。”陳凱先委員表示,中國的傳統觀念認為,年輕人一旦優秀了,就只有給一個官位才是認同。
事實上,科技創新和科研工作管理是兩個不同的體系,一個優秀的科研工作者究竟是適合做科技攻關還是適合當官,應該因人而異,不能“一冒尖就做官”,這種“官本位”現象最終會影響科技創新。
這位被人稱道的藥物化學家十多年前就當選中科院院士,十個月前才出任大學校長。在他看來,真正尊重人才,真正解決好人才評價體系問題,應該是根據他們的業績給予相應待遇和榮譽,回歸專業領域內以知識創新能力為主的評價標準,從根本上激勵科研人員。
來源:北京青年報 編輯:諶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