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2010年3月9日9時,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16位委員代表作大會發言。
[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周漢民]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員,我代表民建中央發言。我發言的題目是《推動沿邊開放促進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沿海地區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內陸地區也在興邊富民政策支持下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相比較而言,沿邊地區的發展還嚴重滯后。
我國共有2.28萬公里的內陸邊境線,其中1.9萬公里分布在民族自治地方。135個邊境市縣中有107個是民族自治地方,少數民族人口占當地總人口的51%。由于基礎弱、基數低,沿邊地區的發展遠落后于當地乃至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差距還在逐漸拉大。
調研中我們了解到,廣西靖西縣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為1878元,僅為自治區平均水平的58.25%,全國平均水平的45.36%;云南25個邊境市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比全省、全國少703元和2209元;新疆南部貧困地區人均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全國135個邊境市縣中,有54個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發展任務十分艱巨。部分地區在教育、醫療、住房、交通,甚至生活用水用電等民生問題上都存在較大困難。
為推動沿邊地區發展,國務院從1992年開始在邊境開放城市先后批準設立了14個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但由于種種原因,邊境經濟合作區并沒能成為拉動沿邊地區經濟發展的引擎。2008年,14個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的GDP總量僅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1.3%,13個西部開發區的15%,不足蘇州工業園區的五分之一;歷年累計使用外資不足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1%,累計基礎設施的平均投入不足東部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十分之一。
邊境地區既是我國的門戶,也是展示改革開放成就的窗口,沿邊開放不僅關系到對外開放整體水平的提高,更關系到邊疆穩定和民族團結,對構建和諧的國內國外環境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快和我國經濟持續向好的發展趨勢,擴大沿邊開放已經具備了一定基礎和條件。一方面,隨著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邊境貿易的總量也在不斷增加,在政策引導下產業正逐步向中西部乃至邊境地區有序轉移,發展前景比較樂觀;另一方面,加強與周邊國家的開發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不僅有利于我國邊疆地區的發展,也有利于周邊國家的發展。事實上,沿邊地區廣大干部群眾求發展、促穩定、謀振興的愿望十分強烈。因此,要繼續實施“興邊富民”工程,加大扶持力度,全面提升沿邊開放水平,提高邊境少數民族群眾生活水平。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將提升沿邊開放水平作為國家戰略,納入“十二五”規劃,確定新時期沿邊開放的總體目標。從中央和國家層面做出統一部署和周密安排,使邊境經濟合作區從以邊貿帶動為主的單一發展模式轉變為貿易、投資、加工制造、旅游等協調帶動的綜合發展模式。
2.根據邊境地區和毗鄰國家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一區一策,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出臺優勢產業發展指導目錄,扶持加工貿易和高附加值產業發展,鼓勵邊境經濟合作區加強與東部沿海地區各類開發區的合作。
3.出臺惠邊政策,邊境經濟合作區內生產型企業享受15%的所得稅優惠,邊貿企業在“十二五”期間所得稅減半征收;合作區5年內新增財政收入留給當地;提供基礎設施專項貸款,保證海關聯檢、口岸等設備滿足實際發展需要;調整以財政轉移支付替代邊境小額貿易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稅減半征收的邊貿政策;放寬進口鄰國資源類商品的企業經營資質條件;吸引勞動密集型外資。
4.開展人民幣結算試點,落實邊貿采用人民幣結算全額退稅政策,在沿邊地區逐步實現人民幣結算。
5.對周邊國家的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產品市場需求、資源能源土地利用情況認真研究,加強“走出去”的宏觀指導,把對外援助與“走出去”結合起來,把“走出去”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
6.改善邊境少數民族地區民生,消除危房隱患,提高貧困寄宿生補貼標準,提高醫保報銷比例,加強道路基礎設施建設,解決邊民實際生活困難。
7.將中哈霍爾果斯跨境經濟合作中心建設列入國家發改委規劃,加大中央財政投入;確定中哈雙方認可的運營模式,明確管理方式;建立兩國間對話協調機制,及時溝通;盡快封關運行,在運行中完善和發展。
來源:新華網 編輯:諶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