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結售匯基本情況
結售匯數據主要反映企業和個人在實現上述跨境資金收付前后,賣給銀行(結匯)或從銀行購買(售匯或購匯)的外匯數額,即非銀行部門結售匯(也稱銀行代客結售匯)。2001年以來,非銀行部門結售匯總額占GDP比重總體呈上升態勢,由2001年的28%升至2008年的45%,國際金融危機期間有所下降,2010年反彈至38%,較2001年上升10個百分點(見圖1-4)。由于企業、個人等在銀行辦理的結匯業務規模持續高于售匯業務,由此形成結售匯順差,2007年最高接近5000億美元,2009年大幅減少,2010年又回升至近4000億美元。
2001-2010年我國非銀行部門結售匯順差累計達到2.62萬億美元,占同期外匯儲備增量的94%,2010年該比例為85%(見圖1-4)。此外,銀行自身結售匯差額及其外匯頭寸變化也會導致儲備規模的增減(有關分析詳見本報告第二部分“跨境資金流動主要項目分析”中的“銀行部門”)。
3.跨境收付和結售匯的對比分析
企業、個人等非銀行部門在跨境收付和結售匯各環節的資金流動是存在聯系的。企業、個人對跨境收入的外匯資金一般有四種主要去向,跨境支付的外匯資金一般也有四種來源(見圖1-5)。此外,企業、個人跨境收入和支付中有些是人民幣資金。對比跨境收付和結售匯兩組數據,能發現市場主體跨境收付和結售匯環節的行為變化,揭示了跨境資金流動的內在動力。
當前人民幣升值預期下,企業、個人將外匯結匯的意愿有所增強,而從銀行購買外匯的意愿總體下降(即“資產本幣化、負債外幣化”)。近十年來,企業、個人跨境收入中將外匯賣給銀行的比例(即收匯結匯率=結匯/跨境收入),2006年較2001年下降7個百分點,2010年較2006年上升5個百分點;而企業、個人跨境支付中,從銀行買入外匯的比例(即付匯售匯率=售匯/跨境支付)也先降后升,2007年較2001年下降22個百分點,2010年較2007年回升了7個百分點,但仍低于十年平均(見圖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