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結售匯順差大于跨境收付順差的缺口進一步擴大(見圖1-6),不是因為多結匯而是少購匯,銀行結售匯順差“被增長”。其具體表現是,由于企業和個人付匯售匯率較收匯結匯率波動更大,令近兩年收匯結匯率與付匯售匯率的背離更為明顯。同時,這也從總量數據上挑戰了“熱錢”大量流入境內投機炒作的判斷,因為“熱錢”流入套利的先決條件是要有外匯資金流入境內兌換成人民幣使用。
一般情況下,企業、個人跨境收付差額與結售匯差額都會存在一定差距。按前述跨境外匯收入(或支付)的四種去向(或來源)(見圖1-5),在不考慮人民幣收付的情況下,可以得到以下公式:
跨境外匯收付差額=跨境外匯收入-跨境外匯支付=(結匯+當期跨境支付+增加外匯存款+減少外匯貸款)-(售匯+當期跨境收入+外匯存款減少+外匯貸款增加)=結售匯差額+(外匯存款增減+外匯貸款增減)。(公式1-1)
由上述公式可以推論出,企業、個人結售匯差額與跨境收付差額的差距,是由其在銀行的外匯存款和外匯貸款增減所致。2001-2010年,外匯貸存比(即外匯貸款余額/外匯存款余額)上升,外匯存貸款變動差額可解釋近九成的結售匯順差大于跨境收付順差的缺口(見圖1-7)。外匯貸存比上升反映了當前美元低利率和人民幣升值預期情況下,境內美元套利交易趨于活躍。外匯貸存比上升主要由貸款上升而非存款下降所貢獻,則與國內企業高負債的經濟特征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