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文峰塔。寧波 攝
黃知府改名塑文風
文峰塔坐落在天寧寺中,本是寺里的一座普通宗教建筑,但奇特的形狀為它披上了神秘的外衣,注定會成為世人矚目的對象。
據《彰德府志》記載,塔建于五代后周廣順二年,當時其名并不是文峰塔,只是以寺名冠之,官方與民間都稱之為“天寧寺塔”。那時的天寧寺不算大,香火也并不旺,這座怪塔沒有引起眾人的注意倒也不足為奇。朝代更替,五代、宋、元、明,說話間就過了七八百年,期間寺廟和塔小修小補不斷,既有官府出資修繕,也有民間百姓集資維護。
直到清朝乾隆年間,天寧寺才有了一次規模較大的修繕。當時天下太平、經濟繁榮,一副盛世景象,彰德府庫銀充盈,時任知府的黃邦寧就打算重新修繕天寧寺。
既然想著重修天寧寺,黃知府閑來無事就會在天寧寺附近溜達。一日清晨,他來到寺邊的西營坑前。當時坑中還有一架石橋,太陽剛剛升起,天寧寺塔映出一道影子,恰恰就落在這石橋之上,宛若一支毛筆搭在橋上,而這石橋好像成了一個天然的筆架。此景此情,亦真亦幻,讓這位官府老爺興奮不已,自認為上天眷顧,彰德府要出狀元了,也更堅定了黃知府重修天寧寺的決心。乾隆三十六年,在黃邦寧的主持下,天寧寺開始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擴建。如今,我們從當年留下的“重修古天寧寺圖碑”上看,當時的天寧寺規模是今天的3倍。
前前后后將近兩年時間,天寧寺才算擴建完畢。新增了若干大殿佛堂,寺內的花草樹木也整飭一新,那座怪塔從內到外被修繕了一番,整個工程贏得了彰德府百姓的廣泛贊譽,功勞簿上黃知府自然是把自己的心血重重地寫了一筆。
如今我們都習慣稱天寧寺塔為文峰塔,這跟知府黃邦寧也是分不開的。天寧寺擴建完工后,黃邦寧站在塔里的平臺上,遙望南邊的孔廟(在今安陽市西大街小學校內),突然想起塔影宛若毛筆的事,總覺得這是個吉兆。同時,他還認為塔應該代表古城安陽的文化高峰,從塔里走出后就在塔門橫額上題了“文峰聳秀”四個大字 。
古城安陽在歷史上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但是到清朝時文風漸衰。黃邦寧知府一心想借助于文峰塔的風水,重塑安陽文風,也希望多出才子文人。知府既有此意,官衙中人遂開始使用文峰塔之名。久而久之,安陽人就把文峰塔叫開了,很少有人再叫天寧寺塔。衙中人便心領神會,遂開始使用“文峰塔”之名。久而久之,安陽人就把文峰塔叫開了。據說黃邦寧當時書寫此匾時是想借助文峰塔的風水,希望多出才子文人,多造狀元郎。塔名的更改雖說沒能造就出狀元郎,可對提升當地的文化品位還是有一定作用的,后來常有長輩帶著后生來到文峰塔前,諄諄教導一番,說一通學而優則仕的大道理。
“現在的寺院基本上是新修的。除了文峰塔、照壁、塔邊的石碑、彌陀龕和大雄寶殿下的臺基是當年留下的珍品,其他都是近幾年重修的。以前這里是一所中學,2001年安陽創建全國優秀旅游城市時,學校整體搬遷到城外,在開通文峰大道的同時,有關方面才決定重修寺院。”“寺院里重修的建筑都是在專家嚴格考證后施工的,我們在最大限度上保留了寺院的原貌。但是由于現在的寺院規模不足原來的1/3,一些建筑也不能重建了。”
1947年正月間,曾發生了一場慘不忍睹的悲劇。當時登塔游玩的人太多了,寺院也沒有做好防范工作。塔里的人下不來,塔外的人想進去,里里外外亂成了一鍋粥。慌亂之間又有人煽風點火,說塔上有鬼,于是大家一門心思逃生,紛紛奔向塔門。文峰塔第一層有16個臺階,高度卻達到7米,平均一個臺階將近半米高,平時慢慢上下都困難,何況此時前擠后擁,一瞬間就有人被壓在了底下,隨后的人一連串倒了下去,摞成了高高的人堆。這場悲劇共導致17人死亡,據說還有一名是孕婦,踩踏事件成為文峰塔歷史上永遠的痛。從那以后,寺院立下了規矩,凡是逢年過節或免費向公眾開放時,文峰塔就不再允許游客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