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塔有“三奇”
一奇,文峰塔“上大下小”在全國3000多座古塔中,除了云南大姚的白塔像個倒置的葫蘆,與其有點類似外,文峰塔這種上大下小的結構形式,可謂“獨此一例”,想要研究它的建筑初衷,根本沒有其他可參照的對象。 魏文萃認為,從建筑美學上來說,這種一反常規的設計很容易造成視覺上的反差,因而更具視覺沖擊力,加之精美的雕刻等設計,可謂漂亮異常。但從建筑的穩定性來說,并非最佳的選擇,在風雨等外力的作用下極不穩定。很奇怪的是,過去了這么多年,他們前幾年測量,文峰塔并沒有產生絲毫的傾斜,跟建造之初毫無兩樣。
二奇,塔剎非傳統尖頂,而是呈高約10米的葫蘆狀,形如喇嘛塔。喇嘛教屬大乘佛教的秘宗,在元代之后才傳入中原,這又給文峰塔增添了更為神奇的色彩。據了解,塔頂的小塔剎大體上和北京北海公園的小白塔相仿,像這樣擁有兩種風格的古代宗教建筑在國內并不多見。正因為如此,天寧寺塔一直被認為是“國寶”。
三奇,塔內空無一物。塔,在古印度是墳冢的意思,是供養佛陀的頭發、指甲或佛骨舍利的地方。大多數佛塔內都供有佛像或在塔內記錄有經文,而殷都安陽的文峰塔幾乎為實心塔,不但內部空無一物,就是上人的通道也十分狹窄,很顯然,修建者在當初建塔時并不想讓更多的人登上這坐寶塔。
塔體為磚木結構,為了透氣,在塔基的四周鑿有大小不等的孔,這樣的孔在當時可以加快塔的干燥速度。石雕的耐磨性遠比磚雕好,正因如此,文峰塔才成為無價之寶。顯然,塔是經過精心設計而建。站在塔頂舉目遠望,可以俯瞰殷都古城原貌,這樣一個歷經千年的古塔現在仍能將古城盡收眼底,不能不令人佩服當時設計者的遠見。
神仙建塔的傳說,兩位神仙云游四海,路過安陽時被腳下這塊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的寶地所吸引。于是一個變成大法師,一個扮作苦行僧,不惜冒犯天條,下界游玩一番。由于安陽城太大,兩人就決定分頭去游玩,晚上再相互述說見聞。大法師向西而去,苦行僧一路東行。
按下大法師不表,單說苦行僧來到一個學堂前,看見有位泥瓦匠正向徒弟們傳授亭臺樓閣的建造之法,不由駐足而觀。泥瓦匠順眼瞥見了苦行僧,看他裝束奇異,不似凡人,于是就邀請苦行僧走進學堂,相互探討建造佛塔的方法,也算自己結個佛緣。建塔自然引不起苦行僧的興趣,但交談之中泥瓦匠說的建塔方法卻頗為怪異,所建之塔也是獨一無二,塔身上大下小,苦行僧不由稱奇。
晚上兩個神仙碰了面,苦行僧把白天所遇之事告訴了大法師。大法師不相信,塔底小塔頂大怎么能站得穩呢?于是兩人相約打賭,商定天亮之前苦行僧必須造完這座塔。
時間并不長,一座佛塔立在了眼前。七層蓮花石座,方圓十二丈,八角塔身,八根盤龍柱,八面還都有刻著佛祖故事的浮雕,每一層的八角檐頭分別系著八個銅鐸,在夜風中叮當作響。佛塔果真越往上越大,就像一把撐開的傘,每層出檐的斗拱也不相同。
大法師心中叫苦不迭,但又不能放下臉面承認自己輸了,就心生一計,學起了公雞啼鳴。苦行僧聽見雞叫就匆忙揉了個葫蘆狀的小塔剎安在塔頂,草草完工。從此,安陽城就留下了這座上大下小的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