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講公益醫改成果深得民心
自從公立醫院改革實行后,家住西寧南山路的林女士算了一筆賬:以前,母親到醫院住院,檢查加上治療和藥品費,幾天時間就得花數千多元,而現在醫藥分開,醫生的“大處方”消失了,母親住院節省了很大一筆錢。
青海的西寧市、格爾木市分別是公立醫院改革國家級試點城市和省級試點城市。青海省委、省政府遵循突出重點、基層起步、分層推進的原則,在西寧市、格爾木市推行了以“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開”為內容的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在14所縣級公立醫院開展了以取消以藥補醫機制、改革經費補償和人事分配機制為重點的綜合改革試點,著力探索回歸公益性、調動積極性的新機制。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兩年來,僅西寧市各級財政對公立醫院的投入就達4億多元,各級公立醫院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改善。2011年,西寧市選擇14個專業26個病種開展了臨床路徑管理,在實施臨床路徑管理的872例中,入徑病人平均住院日縮短了4天,平均費用減少了361元,藥品費用下降3.7%。
2011年1月~11月底,青海省基層醫療機構門急診次均費用較去年同期下降24.73%,次均住院費用下降了22.7%,門急診診療人次同比增長了17.79%。其中,青海省人民醫院推行的先診療后結算模式,受益患者占到就診患者數的10%.目前,全省11家三級醫院優質護理服務開展率100%。醫院公益性更加突出。
與此同時,青海各級財政通過全額撥付基層醫療機構人員經費、公用經費、基本藥物零差率經費缺口經費以及增加村醫補助標準、調整一般診療費標準等,有力地確保了基層醫療機構的公益性、網底功能和醫療收費的規范性。
點評:面對高海拔地區罹患高原病者多、省內貧困人口面大而政府財力薄弱等問題,青海省堅持科學發展觀,彈好惠民生的“鋼琴”,在“小財政也能辦好大醫改”的理念指導下,使真勁,打組合拳,以完善經費補償機制為切入點,通過價格調整、醫保支付、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加大政府投入等綜合措施,推行醫藥分開,徹底轉變公立醫院的“以藥補醫”機制,使公立醫院真正回歸到公益性軌道上來,使醫生的診療行為切實回歸到合理用藥、因病施治的規范上來。青海省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成果來之不易,彌足珍貴。相信他們的成功經驗能為一些財力薄弱的欠發達地區醫改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辦法。(據《中國改革報》,記者黃天香 任麗梅)
來源:新華時政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