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有時不快有時不遞 保價賠償對寄件人不公平
相關鏈接
跨國快遞先問稅費
王先生跟隨旅行團在捷克旅游時購買了價值20余萬元的水晶制品,并委托某快遞公司將其運回國內,海關根據有關規定要求王先生繳納關稅近3萬元。王先生以快遞公司沒有告知稅費情況、購買發生在旅行社安排的購物活動中、快遞公司和旅行社都有責任為由,起訴要求二者承擔海關稅費。法院判決認為,國際快遞過程中發生費用問題已經超出了旅行社專業知識范圍,旅行社沒有義務告知,快遞公司的收費價格構成中已明確項目,王先生應當自己承擔費用。
因為關稅導致的快遞糾紛近年來逐漸增加,淘寶網上眾多海外賣家作為代購,郵回國內的貨物都要面對稅費負擔問題。通常賣家會事先聲明價格是否包含稅費,如果沒有事先聲明,事后就常發生糾紛。如果是貨到付款的交易,買家因為需要另外支出費用拒絕收件,就會更加麻煩。此外,各國都有關于走私行為的管制,如果物品跨越國境流動,屬于特殊物品或者價值超過一定范圍的,還難免有觸碰法律界限的可能。
因此,凡是涉及跨國境的物品流動,涉及交易的寄件人都應當首先明確稅費負擔;其次,使用國際快遞時,應該選擇具有經驗和良好信譽的快遞公司,這些公司會對各國的海關管制比較熟悉;第三,寄件人還應當詳細問清楚我國及目的國的海關政策,對可能發生的費用做到心中有數,以便進行費用預算。沒有事先聲明而發生了稅費支出情況,通常應當按照哪一方對稅費更有優勢知曉的背景,結合具體案情具體判斷。
延伸閱讀
快遞行業可以這樣辦
日本由政府牽頭確定市政規劃,在城市的市郊結合部、內環線之外選擇合適的地塊建設物流基地,基地由各個協會的專業公司根據當前本行業的實際需求統一規劃建設物流設施,建成后由專業公司負責管理。協會中出資的會員可以按照自己業務的大小承租物資設施,并可享受相同的優惠價格。這樣既保障了單個物流企業無法實現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又可以促進協會成員的良性競爭。
臺灣地區快遞行業稱為“宅配”,2000年開始引入現代化企業管理方式,配送人員著統一制服,使用高科技的手持式裝置,收貨、掃描訂單、點貨、理貨、分貨、收款,全部可以通過電子數據,使用無線互聯網即時傳輸。同時,快遞公司與遍布大街小巷的便利店聯合,客戶可以在便利店完成寄件、取件等業務。針對網絡購物和電視購物的退貨情況,快遞公司還開展了退貨快遞。客服人員接到退貨需求后,迅速通知離退貨取件最近的業務員,而不單純依賴區域負責人員取件,提高了退貨效率。同時,快遞公司還會根據掌握的退貨信息主動向賣家提供數據分析,實現物流與交易的緊密結合。(朝陽區法院程屹)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