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有效激發了政府的神經機能
“塔西佗陷阱”中蘊含社會管理創新機遇
“化解網上對政府部門和官員的某種不信任情緒,需要民眾深入地了解政府公共治理的全部復雜性,以更加理性平和的心態看待轉型期社會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同時也需要領導干部以更加誠懇的心態和更加透明的方式,回應民眾關切,改進工作作風。”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認為,網絡對社會管理的傳統理念和方式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也是前所未有的機遇。
6月11日,武漢市部分地區出現霧霾天氣,隨后網上出現各種傳言,引發猜疑。面對傳言,武漢各相關部門共同行動,短時間內出面澄清,力促信息公開透明,較好地化解了此次輿論危機。
事后,網上有評論說:“信息及時公開、政務透明、直面問題,可以推動政府部門的公信力提升,贏得市民的理解與信任,這或許是本次霧霾事件的一大‘收獲’。”
“很多網絡事件都在推動著政府部門的自我改變”,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博導張志安說,過去,政府部門對信息的“選擇性發布”往往取決于自己的判斷,而新媒體時代,信息發布則來到需要隨時隨地回應網民的前臺。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與公眾溝通的技巧、智慧、話語方式也需要逐漸完善,從心態到語態,都應更自然更充分地與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對接。
張志安舉例說,“5·26”深圳跑車飆車案中,深圳警方高度關注網絡民意。針對網民質疑,警方隨即展開調查,即時公布結果。同時,檢察院介入進行第三方監督。這些方式事后被認為是處理過程中的亮點。深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呂銳鋒坦陳,交管局連續三次及時新聞發布,不僅推動了整個案件的偵破,而且也推進了政府與市民之間的信任。由此看來,輿論事件在網絡上持續發酵并不可怕,網絡也可以成為政府疏導公眾輿論的“減壓閥”。
在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吳淼看來,“塔西佗陷阱”并非網絡時代的特有現象,只是網絡的傳播規律會從正反兩個方面都對此產生巨大影響。他建議說,輿論關注的事件中,政府發布信息應真誠坦誠,強調專業性并留有余地。凡此種種,無不與網絡時代的傳播特性有所關聯。
祝華新認為,“網絡有效激發了政府的神經機能,提高了決策速度,使政府變得耳聰目明,身手敏捷”。
網絡成為理政的積極手段
“塔西佗陷阱”可以轉化為“正面氣場”
網絡輿論事件頻發,已成為民意聚散的一個重要平臺和渠道。“塔西佗陷阱”有可能因漠視民意,信息淤塞而急速放大,也會在及時合理的應對中逐漸消弭。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正是網絡語境中社會管理的一項指導原則。
“事實證明,只愿意聽好的、不愿意面對負面信息,出現負面信息后,又不愿意澄清,而是掩飾、辯解,甚至推脫責任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汪玉凱認為,造成“塔西佗陷阱”的主要責任不在公眾,而在政府部門自身。雖然公眾也會存在問題,但根本的化解之道還在于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比如政務公開透明、加強對官員的監督等,“要通過實際行動獲得公眾信任。”
實際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和官員開始意識到社會管理創新中不可忽視的網絡語境,開始上網、用網,以更加親民的姿態出現在公眾面前,在有效的互動中,積累人氣和公信力。
5月26日下午,“希望廚房”的一條微博被廣泛轉發,稱安徽金寨縣學生營養餐由教育局招標企業統一配送,某學校收到爛蘋果,還貼出了照片。次日,金寨縣教育局網站發布調查報告稱:損壞情況屬實,主要原因為配送途中擠壓所致,縣政府已制定了整改措施。“金寨教育網”隨即發布了當地官員陪同記者采訪學生用餐情況的新聞。
對此,網友“笑看染坊”評論說:“只要允許媒體和大眾的監督,事情都會好起來的。”
有專家認為,在圍繞突發公共事件出現一些質疑和批評的時候,政府不妨充分發揮信息主場優勢,以信息開放擊退流言,以揭真相、講真話和體察民瘼而爭取話語權,以解決民眾實際利益訴求而贏得民心。
隨著各級政府部門紛紛開通微博,政務微博在傾聽社情民意方面日益發揮重要作用。截至目前,我國政務微博總數已經達到7萬個。其中“法耀嶺南”直播庭審、“問政銀川”致力于在網上為百姓解決問題、“云南發布”成功應對突發事件,以及已成聲勢的各地公安微博,都成為溝通官民關系的良好平臺。
“網絡已經成為理政的積極手段之一”,張志安建議,政府部門和官員應該充分重視并發揮微博等社交媒體的作用,緊密關注公眾視角和利益表達,制造有利契機,將媒體資源應用到執政行為中。
事后經證實并非“作秀”的陜西省公安廳副廳長陳里,現在每天發微博十幾條,平均轉發和評論近80次(條),當時出現的“塔西佗陷阱”,正在逐漸轉化為“正面氣場”。
不過,在張志安看來,微博因為其碎片化、原生態傳播的特點,不可避免地存在看問題不夠全面、轉發時真偽難辨、評論容易沖動的局限,而傳統媒體更應當負起責任,提供引導、求證的服務,推動公眾理性看待和思考相關事件。
事實上,公安廳副廳長邀農民工吃飯、副市長騎車送女兒上學,這些話題都肇始于網絡,而后也都是經傳統媒體的深入求證和權威解讀,才使得事件逐步還原,影響網友的評論轉向溫和理性。
但無論如何,社會管理創新必須充分與網絡時代的傳播特性相結合。“在新的輿論環境和社會格局下,政府部門得學會在互聯網的‘雜音’中執政,領導干部得學會在網民眾目睽睽的‘玻璃房’里工作。”專家的這一觀點值得思考。(張音 張新苗)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