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美國的
艾伯特家族太空猴
與蘇聯相比,美國更喜歡用猴子和猩猩進行太空探險。1948年6月11日,一只名叫艾伯特的獼猴隨V2導彈的發射升空,不幸的是,艾伯特在飛行途中死于窒息。
1949年6月14日,艾伯特的后裔艾伯特二世成功進入太空,榮獲了“第一只太空猴”的桂冠。但在返回地面時,因降落傘出問題而英勇獻身。
1949年9月16日,艾伯特三世所搭乘的V2火箭在10.7公里的高空爆炸,他尸骨蕩然無存。后來,艾伯特四世和五世在太空探險中,也相繼遇難。
1951年9月20日,艾伯特六世和11只老鼠搭乘空蜂火箭升空,它們是第一批火箭飛行幸存下來的動物。艾伯特六世在著陸兩小時后死亡,兩只老鼠也隨之死去。它們均因密封艙溫度過高窒息而亡。
1958年12月13日,經過嚴格飛行訓練的松鼠猴戈多,由“丘比特”火箭送上了太空,達到了500公里的高度。在預定15分鐘飛行中,它有8.3分鐘是處于失重中的。但回收艙在南大西洋降落時,降落傘沒有打開,戈多消失在海洋里了。
而在太空之旅首次幸存下來的兩只猴子,是艾伯爾和貝克。它們曾出現在美國航天局1959年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艾伯爾是3公斤重的獼猴,貝克來自秘魯,是體重才6兩多的松鼠猴。
它們在那次飛行中,承受了正常重力的38倍的拉力長達9分鐘。艾伯爾重返地球4天后,在接受一項摘除感染電極的手術中死亡,而貝克一直活到1984年11月29日。
5
中國“動物航天員”
小豹和珊珊
我國的航天事業起步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其空間科學探測的第一步,也是從動物試驗開始的。1964年7月19日,一群大白鼠隨著我國發射的第一枚生物火箭“T-7AS1”進入了太空。之后,有兩只小狗參加了上天試飛實驗。
這兩只小狗是從30多只小狗中遴選出來的,除了體格健康、反應靈敏、性格溫和、善解人意外,體重在6000克左右,不胖不瘦。兩只小狗,公的叫小豹,母的叫珊珊。
它們在上天之前也要經過嚴格的訓練。工作人員首先要將小狗捆綁在木板上,不斷地翻轉,以保證小家伙適應火箭發射后一邊前進一邊旋轉的狀況。還要在震動器上適應強烈震動,在冰箱里接受嚴峻的低溫考驗,在刺耳的大喇叭下接受噪聲干擾。最為殘酷的訓練,是在離心機里接受高速旋轉。訓練中,它們都表現得十分出色,被航天專家一致認為“適合上天試飛”。
首先上天試飛的是小豹,乘坐的是生物火箭“T-7AS2”,發射高度為七八十公里。火箭的頭部由生物艙和回收艙組成,里面裝有記錄心率、血壓、呼吸和體溫等生理指標的磁記錄器和自動攝影系統,并且安裝有讓小狗方便的糞便收容器等。
1966年7月15日清晨,安徽省廣德火箭發射基地,小豹乘坐的生物火箭在震徹山谷的轟鳴中直沖云天。各種跟蹤設備不斷接收到火箭上傳回的各種數據:火箭飛行正常。
后來,當降落傘吊著生物艙,徐徐降落在山坡上,人們小心翼翼地打開生物艙的艙蓋時,小豹正安然無恙地趴在托盤上,目光炯炯有神地前來迎接每一個人,尾巴還在歡快地搖來搖去,仿佛在為自己神奇的太空經歷自豪。
1966年7月28日,珊珊也搭乘“T-7AS2”生物火箭升空,并平安而歸。此后,我國也曾經訓練過猴子,準備送其上天。但不幸的是,“文革”的爆發使試驗就此中斷了。但令人欣慰的是,中國人中斷多年的航天夢,今天終于如愿以償。
來源:羊城晚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