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光明乳業給客戶變質奶,讓貨車蒙冤
試問,此次“酸敗”瓶裝奶的用戶分布在諾大上海的各個行政區域,只在一天之內,僅投訴的用戶就多達952個,而如果光明乳業的“每日全程低溫直送”的配送貨車不是一輛的話,那么,光明乳業何以在同一天把所有配送車輛的溫度都調高到致鮮奶“酸敗”的程度?或者,如果這些貨車的溫度不是被有意調高的話,那么,光明乳業的配送車輛怎么可能在同一天出現同樣的“高溫”問題,把“每日全程低溫直送”變為“今天全程高溫直送”?
可見,所謂“在配送前進行移庫的過程中,因車輛溫度沒達到標準導致其中部分產品發生酸敗”的說法,疑點甚多,幾不可信。這種說法,使真問題蒙塵,讓配送貨車蒙冤。而真問題則正在光明乳業的生產管理環節。
新華網:光明乳業“質量門”病根在哪?
面對質量問題,如果僅作個案來處理,哪里有問題解決哪里,哪里有漏洞補哪里,解決的就只是表面問題,而潛伏在表面之下的隱患,隨時都可能爆發。
質量既然事關企業的生死存亡,就應該上升到生死抉擇的高度來看待,只有具備了思想上的高度認識,才會有行動上的深入徹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質量問題。張瑞敏砸掉了出現質量問題的冰箱,換來的是全廠職工對質量的重視,以此為起點,海爾人在三年后捧回了我國冰箱行業的第一塊國家質量金獎,15年后成為世界白色家電第一品牌。治病要治根,海爾人對質量的態度,值得光明乳業學習和借鑒。
浙江日報:筑牢食品安全“防火墻”
監管需要與時俱進。如今,科技進步不斷為不法廠商利用,有的甚至防不勝防。這就要求監管也要深入一線,洞燭幽微,不能是不法商販的伎倆已經到了2.0版、3.0版,而我們的監管還停留在過時的“老版本”。同時,要破除地方保護主義,對違法企業堅決零容忍。
從反面講,只有對監管自身問責有力,才能真正倒逼監管有力,進一步倒逼企業的管理有力。這就要求,對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不能僅僅以處罰企業了事,更要追查背后的監管漏洞,特別是對那些監管不作為、濫用權力為不法企業“保駕護航”的情況,要一查到底。只有如此,才能筑牢食品安全的“防火墻”。
中國產經新聞報:中國奶業再也傷不起了
中國奶業現在處于“內憂外患”的境地,但“內憂”大于“外患”。中國奶企別眼饞“洋奶粉”賺得缽滿盆滿,造成這種局面的正是自身產品質量不夠過關、問題頻發。一些奶企會說,我們的大部分產品都合格的,出問題的只是一小部分產品。但是由于信息不對稱,消費者并不這樣認為,這些問題產品就像“一粒老鼠屎”一樣壞了“一鍋粥”。
對于奶業巨頭來說,中國市場是“后院”,如果想要進軍國際市場,那么就要確保“后院不起火”,維護這個市場需要中國奶企的共同努力,以產品質量為核心,加強自身競爭力,讓“丑聞”消失,中國奶業再也傷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