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光棍節“雙十一”早已成為一場全民購物狂歡,就在幾天后,香港也充滿激情地投入了另一場購物狂歡——百貨商場“周年慶”。銅鑼灣崇光百貨從“感謝周”的第一天早上開門起,人龍已經從店內排到店外打了好幾個“蛇餅”,不到一小時緊俏商品就一掃而空。
與內地相比,大小商場仍是香港零售業的主流,這里不但沒有網上購物節,甚至沒有任何主流的本地網購平臺。不少網上商店基本都僅是實體店的網上銷售渠道。
不少本地年輕人認為,靠自己的兩條腿比網購更加簡單實惠。“我不喜歡逛街,但也沒有多少需要網購的東西”,自認“宅男”的香港男孩Ken坦然表示,“零食、日用品上下班在樓下就可以買到,網上反而麻煩。如果是貴的衣服、包、手機之類的,肯定是自己去店里能得到比較多折扣,送的禮物也多些,還能給信用卡積分。”
在土地狹窄的香港,購物區域十分密集。在住宅區的幾乎每個地鐵站附近都有商場,每隔兩三站則會有一個地標性的大型商場,足以滿足本區居民日常生活所需。
香港人購物的精明程度也往往讓網店的“低價”優勢顯示不出來。對于實體商店中的各類商品,香港有形形色色的“比價”網站和手機應用,即便你只是要買瓶水,手機下載一個“慳多D”APP,也保證能幫你找到全城最價廉物美的一瓶蒸餾水。香港的商品價格大多實惠,而且還有百貨商場“周年慶”和各品牌自己的特賣會等兇狠的打折期,精明消費者絕不錯過。
此外,運費的昂貴也是香港本地網購的一大障礙,同城快遞1公斤當日送達的價格高達30港元以上,次日也至少要25港元,而且這還僅僅是工商業區的價格,住宅區即便就在商業區旁邊幾公里,也要加15元“偏遠地區”費用,網上購買電器、嬰兒尿片等較大件貨物,普遍要支付50-150元不等的運費,大大壓縮了“省錢一族”的網購興趣。
在香港,當個網購族很不容易。由于境外速遞價格高昂,香港人都慣于將貨物集中送到廣東東莞、深圳某地的多個集運點,再一起運回香港。即便賣家發貨及時,從買下到收到也往往長達兩周以上,如果碰上一批貨中有一兩樣遲遲不發貨,買家則隨時可能被罰支付更高存儲費用。
與內地相比,香港的網購族似乎還生活在鉆木取火的史前時代,雖然新的商業趨勢已經不可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