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提請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辦醫”,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社會辦醫的方向。如何克服“社會辦醫”面臨的一些困難,使其健康發展?代表委員獻計獻策。
3月4日,在北京中關村工作的張女士一下班就帶著母親來到民營醫院——北京三博腦科醫院復查身體,掛號、復查、交費、拿藥……時間不長,她就帶著母親坐在注射室的椅子上開始輸液。
像張女士這樣的上班族平時工作繁忙,晚上看病成了最佳選擇。不過,晚上接診的醫療機構并不多,但一些社會辦醫模式下的民營醫院通常會延遲下班時間,為患者晚上看病提供便利。
“社會辦醫正逐漸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在全國政協委員、廣西醫科大學副校長夏寧看來,看病方便、“性價比”高、人性化服務多是社會辦醫的優勢之一,也是對現有醫療衛生資源的最有效補充。
據了解,國務院在2010年印發了《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有關部門陸續出臺14個配套文件,27個省份制定出臺了鼓勵社會辦醫的實施方案。
據衛生部統計,截至2011年底,全國各類民營醫療機構數量達45.7萬所,占全國醫療機構總數的47.9%,床位數占全國總數的9.7%,分別比2009年增長了41.7%和40.5%。
“近年來,隨著我國引導社會辦醫的政策力度明顯加大,社會辦醫進入快速發展期,但同時也顯現出發展路徑不明晰、管理模式不完善等問題。”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醫療衛生委員會委員楊金生說。
全國政協委員、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凌鋒說,目前,社會辦醫存在規劃缺失、資金缺乏、人才不足等方面的政策困難,多數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不在一個發展平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