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只有8年時間,對于經濟欠發達的貴州省來說,時間表已十分緊迫。貴州該如何統籌速度與效益、城鎮與鄉村、“內力”與“外力”、發展與民生?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省長陳敏爾在兩會期間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闡述了貴州科學發展的“辯證法”。
既“追趕”又“轉型” 同步小康“不掉隊”
記者: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全國經濟增長目標為7.5%,而貴州這一目標定位仍在兩位數以上。發展目標定得這么高,出于什么樣的考慮?
陳敏爾:全國同步小康有“時間表”,這張“時間表”不會因區域發展不平衡而有不同的標準,大家進度不同,但終點一致。顯而易見,留給貴州的時間已十分緊迫,這張“時間表”給了我們“倒逼機制”,必須加速發展,否則就會“掉隊”,拖全國的后腿。
但是,加速發展絕不是不問代價、不計后果、不管長遠的盲目發展。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不會有雙重標準,不能因為“來晚了”就放松約束。以“既趕又轉”作為發展主旋律,這就是貴州科學發展的“辯證法”,跨越發展,同時必須轉型發展。
經濟學理論提出,只有與資源稟賦吻合的產業結構,才是最好的結構。作為西部資源大省,貴州以煤電鋁、煤電磷、煤電鋼、煤電化“四個一體化”帶動資源深加工,亮出“酒、煙、茶、藥、食品”等5張名片打響特色產業,讓資源“吃干榨凈”循環發展。同時規劃“5個100工程”,以產業園區、農業示范園區、旅游景區、小城鎮和城市綜合體搭建平臺,促進集聚集約發展,讓貴州既有“青山綠水”,又有“金山銀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