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原則。一要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食品安全工作必須堅持預防為主,這也是公共安全工作的一般原則。我們要全面掌握食品安全狀況,深入研究食品安全形勢和監管工作特點,著力建立覆蓋上下游、銜接全鏈條、貫穿全過程的監管閉環,加大監管力度,堵塞監管漏洞,消除監管盲區和死角。要綜合運用風險管理技術手段,科學防范食品安全風險,堅持抓大也不放小,既要管好大型企業,也要整治好“四小”問題,確保對食品安全苗頭問題早發現、早研判、早預警、早處置。二要堅持源頭治理原則。加強食品安全必須正本消源,重視源頭、抓好源頭。在生產環節要著重抓住原料關口,在流通消費環節要著重抓住食品進貨渠道,包括大型食品批發市場和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監管。通過“嚴進”把好食品安全的每一道關口。三要堅持科學監管原則。以科學監管、有效監管為目標,加強和改進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和推廣各地監管經驗和有效做法。充分運用檢驗檢測、風險監測等技術手段,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信息化建設,著力破解監管任務重和監管資源相對不足的矛盾。加強對食品安全重大問題和監管機制的研究,積極探索適合我省實際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四個轉變。一是由分段監管向全程監管轉變。體制改革后,監管對象、工作機制、工作方法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新情況層出不窮,很多問題找不到標準答案。如何把過去分散在各部門的食品安全職能充分融合、整合,構建全程覆蓋、運轉高效的監管制度,還需要我們共同研究、大膽實踐、真正從思想認識、方法措施、責任要求等各個方面,實現分段監管向全程監管的轉變。二是由單一監管向綜合監管轉變。要徹底改變過去單一產品監管、就單一環節監管而監管的理念和模式,通過構建統一權威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組織架構、信息系統和數據平臺,加強上下聯動,促進內外協調,強化資源共享,形成監管合力。要打好組合拳、做好加減法,切實提升統一監管、綜合監管的科學性和針對性,避免發生單打獨斗、各自為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以及“救火式”、“保姆式”監管等現象。三是由普遍監管向突出重點監管轉變。食品門類多、企業數量大、風險因素多,靠人盯人監管、平均用力,既不現實也不科學。必須學會“十個指頭彈鋼琴”,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決重點問題,把更多精力放到對重點品種、重點區域、重點企業的重點監管上,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甚至發生大的系統性食品安全風險。四是由重許可輕監管向行政許可與執法監管并重轉變。這次機構改革,我們所有的鄉鎮設立了食品藥品監管所,基層監管力量大大加強。各地要充分發揮好基層監管隊伍作用,把精力更多投入到對企業的日常執法監管之中,在嚴格行政許可、嚴把準入門檻的基礎上,綜合運用監督檢查、日常巡查、監督抽檢、執法打假等手段,創新風險管理、網格化管理、動態監管等措施,不斷提高食品安全監管的現代化、科學化水平,切實增強日常執法監管的有效性。
五個結合。一是加強依法行政與發揮市場作用相結合。按照職能轉變的要求,重點是厘清政府和市場的職責界限,把食品監管工作的職能定位搞清楚,加強監管是政府職能轉變的方向,但監管工作也不可能包打天下,不能承擔無限責任,要在市場監管上履職到位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作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形成社會協同共治合力。各地要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創新,摸著石頭過河,找出新辦法,趟出新路子。二是嚴格行政執法與加強技術支撐相結合。食品安全監管僅靠傳統的“望、聞、問、切”難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必須更加注重運用風險監管、監督抽檢、快速檢測等技術手段,為日常監管和行政執法提供技術支撐,不斷提高監管的科學性。三是加強食品安全監管與促進產業發展相結合。食品安全監管與食品產業發展并不矛盾,嚴格食品安全監管有利于營造良好的食品產業發展環境,食品產業發展了反過來也會帶動食品安全監管。要正確處理嚴格監管與服務發展的關系,監管是為了服務,服務也是為了更好地監管。只有監管到位,才能服好務,只有做到優質服務,才能切實監管到位,兩者相輔相成。服務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監管,我們服務企業,幫助企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產品質量,提升業務素質,企業愿意規范生產,合法生產,這無形中就會減輕我們監管的壓力。四是依法打擊違法行為與科學防范安全風險相結合。要堅持打防并舉、注重打防結合,一方面繼續保持嚴厲打擊食品安全違法犯罪的高壓態勢,嚴懲重處各類食品安全違法行為,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手軟,絕不姑息。另一方面要樹立風險防范意識,強化風險管理理念,科學制定食品安全預案,適時組織開展安全演練。五是落實食品安全責任與推進社會共治相結合。食品安全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要緊緊圍繞“產”與“管”,重點落實好企業主體責任、地方政府責任和部門監管責任。食品安全也是社會問題,要調動社會各界力量、發揮方方面面的作用,共同維護食品安全。(記者 薛朝華 周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