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56個民族都齊了,人口最少的是塔塔爾族,只有1個人;關于歌樂山的得名,說法有很多種,其中一種和少數民族有關,“歌樂”一詞可能來源于仡佬族語言……昨日,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重慶地理地圖書店發布《重慶民族知識地圖》,在地圖上,不僅標注了重慶的民族分布區域,還介紹了不少趣聞。
地圖編制方介紹,30年前,也就是1984年的11月,今彭水、黔江、石柱先后成立了自治縣;而在1983年11月,秀山、酉陽兩個自治縣也先后成立。重慶直轄之后,黔江于2000年設區,重慶成為擁有4個自治縣的直轄市。正值彭水、石柱成立自治縣30周年及秀山、酉陽成立自治縣31周年之際,特根據權威資料編制了這幅《重慶民族知識地圖》,通過地圖的形式向讀者介紹、科普重慶的民族知識。
據介紹,重慶市是我國唯一轄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轄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重慶市已經有全部56個民族。其中,全市現有常住少數民族人口1937109人(含其他未識別民族209人,外國人加入中國籍11人)。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土家族,其次是苗族,接下來依次是回族、彝族、蒙古族、壯族、滿族、布依族等,人口最少的是塔塔爾族,僅1人。
除了4個自治縣,重慶還設有14個民族鄉,分別是萬州區恒合、地寶,忠縣磨子,云陽縣清水,奉節縣云霧、龍橋、長安、太和,巫山縣紅椿、鄧家等10個土家族鄉,武隆縣文復、石橋、后坪等3個苗族土家族鄉,武隆縣浩口苗族仡佬族鄉。重慶晚報記者談露潔
重慶市人口僅次于土家族的少數民族,六普數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有482714人,分布最多的是酉陽、秀山、黔江等地,另外綦江也有數千人,總體呈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
六普數據顯示,2010年重慶全市共有回族9056人,其中以渝中、沙坪壩兩區分布最多,其余散居于各區縣。重慶境內回族很多為明清時期來渝定居。如渝中區中興路、十八梯一帶有清真寺、清真巷,即為明清時回族同胞聚居于此所形成。此外,我市榮昌等區縣也有清真寺分布。
六普數據顯示,2010年重慶全市共有彝族6336人,其中在綦江石壕等地有聚居村,其他散布于各區縣。
六普數據顯示,2010年重慶全市共有蒙古族5688人。重慶的蒙古族大都為元代開始遷入,有的因元代作為朝廷命官遷來重慶,有的則因屯軍和避難遷入重慶。重慶境內除彭水鹿鳴鄉向家村和太原鄉香樹壩村集中居住了譚、張二姓的蒙古族外,其余均散居在各區縣。其中彭水向家村的蒙古族直至上世紀40年代仍保留著養馬騎射的傳統,村內設有馬道、箭池等學騎射的場所。
仡佬族主要分布于貴州,重慶也有一定分布,其中武隆縣設有浩口苗族仡佬族鄉。歷史上仡佬族活動范圍很廣,據南宋地理總志《輿地紀勝》記載,在南北朝時期,仡佬族就活動于四川、重慶一帶,有研究稱歌樂山的“歌樂”一詞就是來源于仡佬族語言。
重慶市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有1398707人(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分布最多的區縣有酉陽、石柱、黔江、秀山、彭水等,另外萬州、忠縣、云陽、奉節、巫山、武隆都有土家族聚居的民族鄉。土家人自稱“畢茲卡”。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歸流”后,漢人陸續遷入渝東南地區,土家人便逐漸習用漢語,稱本民族為“土家”,漢族為“客家”,苗族為“苗家”。1957年,“土家族”這一族稱得到國家的正式確定和采用,被認定為我國少數民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