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出更多更優農產品,保障“吃得上、吃得好”
——苦練內功增能力,深挖潛力保供給。重慶苦心經營“米袋子”、“菜籃子”,讓優質農產品產得多、賣得好、均衡供應,用毫不動搖的決心展示了一個特大型城市的農業自我擔當
對于一個擁有3300萬人口的特大型城市而言,如何保障糧油、蔬菜等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始終是擺在重慶市委和政府面前的頭等大事。
針對人多地少地塊小、農田水利設施陳舊老化等基本農情,重慶苦練內功,市財政從2013年起利用3年時間,每年投入專項資金集中整治和清淤擴容7.4萬口山坪塘,穩步改善農業水利設施。同時,穩面提質促單產,大力提高耕種收機械化水平,水稻機插秧基本實現全覆蓋,在渝東北、渝東南“兩翼”的山區縣,小型農機遍布田野;在糧食主產區開展整建制高產創建和增產模式攻關,糧食產量連續6年穩定在1100萬噸以上,“米袋子”實現了基本自給。
重慶大力建設蔬菜基地、發展專業化服務組織、建立產銷監測服務平臺,促進蔬菜產業由大變強,“菜籃子”越來越充盈,除保障自身需求外,每年還大量外銷。
在享有“西部綠色菜都”美譽的潼南縣,記者走進太安鎮重慶科光蔬菜種苗公司。占地180畝的育苗場全部采用自動化、智能化育苗,每年提供優質種苗1.3億株。以蔬菜種植為主的重慶農龍生態公司,采用機械化耕作、地膜和滴噴灌等現代農業技術,四季生產,長年供給。
潼南縣委常委、農工委書記于貴生介紹說,潼南目前有12個萬畝級蔬菜基地,30萬畝標準化基地,帶動全縣20萬余農民發展蔬菜,年種植面積100萬畝、產量200萬噸,兩項均居西部第一,占據重慶主城市場1/4份額,還遠銷20多個省市,年產值30億元。
潼南蔬菜不僅量多質優,菜文化也做得精彩。他們每年舉辦菜花節和蔬菜博覽會,建起了一座集科普教育、產品展示、知識游戲、科技體驗于一體的蔬菜博物館,讓市民在參觀和體驗中,感受蔬菜文化的獨特魅力。
能生產還要會銷售。重慶大膽創新營銷方式,利用信息及時公開透明的電商平臺,讓農產品賣得出、價格好。
重慶是生豬飼養和調出大市,生豬價格波動大。對此,重慶探索建立了全國首個生豬活體現貨掛牌交易網絡平臺,買賣雙方只要鼠標輕輕一點,成百上千頭生豬交易瞬間完成,省時節本。目前,重慶的榮昌、潼南、合川等區縣和四川的內江、瀘州等10多個區縣、200余個規模養殖戶,以及溫氏、新希望、陶然居、雨潤等知名企業,都已入駐平臺“蹲點”銷售和采購,做起了網上生意。
“這個平臺不僅擴大了客源,買家還可以貨比三家,養殖戶也可以不斷比價,尋找理想買主。”運營商張彬說,我們這個平臺營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利用即時信息,借市場之力調控生豬生產,引導生豬產業健康發展。
發達的冷鏈物流是保障農副產品均衡供應、穩定市場物價的重要環節。重慶下大力氣,連續建設了江北等6個農產品大型標準化冷藏式倉儲設施,以及雙福國際農貿城、菜園壩水果批發市場,健全農產品產地加工、配送、終端直銷體系,豐富和滿足市民對農產品多樣化的需求。
在九龍坡區重慶明品福冷鏈物流公司,記者親眼目睹了3座單體容量為5萬噸的冷鏈倉庫前,運輸車裝貨、卸貨,一派繁忙景象。公司總經理陳建德說,兩期項目建成后,冷庫總庫容將達到50萬噸,年交易額300億元,將成為西部地區規模最大的冷鏈物流交易中心。
在重慶從事肉類食品生意多年的林周,今年上半年從大渡口區搬到這里,一口氣租下3500平方米冷庫。他告訴記者,現在租金只要50元/月/平方米,比過去少100元。雞肉批發價原來16元/公斤,現在要便宜1塊來錢,每天的銷量明顯增加。
優質農產品產得多、賣得好,冷鏈物流發展提速,保證了均衡供應。通過這些有力舉措,重慶毫不動搖地抓好“米袋子”、“菜籃子”,展示了一個特大型城市農業部門有膽有識的民生擔當。
農業特色產業百花齊放,農民增收平臺越搭越寬
——重慶現代農業堅持以農民為本,牢牢把握增收這條主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向特色農業產業要效益,變“大袋”賣資源“小袋”掙錢為“小袋”賣商品“大袋”賺錢,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提起人工飼養的甲魚,有人總擔心不安全,想吃而不敢下箸。而在重慶南川區木涼鄉,人工養殖的甲魚卻是搶手貨,市場供不應求。
“我這180畝甲魚,純自然生態養殖,飼料中不添加任何激素。”重慶耀康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邱康志說,甲魚公母分開養,5年就能長3斤。母甲魚1年能產60枚種蛋。
上乘的甲魚品質倍受市民青睞。按一斤110元價格計算,畝效益2萬元以上。“我們經過8年馴化養殖的一種海蝦,連痛風病人都可以吃。市民每次只能買2斤,多了沒有。”邱康志自豪地說。
由于離主城區近,木涼鄉瞄準重慶市民愛吃鮮活水產品的習慣,鼓勵和引導工商企業投資水產養殖,建立“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農戶養殖甲魚、泥鰍等20多種特色水產品。該鄉全方位拓展養殖產業鏈,發展吃、住、釣一條龍的鄉村旅游,吸納農村勞動力100多人,農民僅務工收入一年就超過萬元。
“在五大功能區域這個平臺上,政府要做的就是以農民為本,統籌和加大資金投入,盤活農村資源,讓農民能夠自我發展、自我增收。”南川區區長曹清堯說,過去,農民只會賣資源、掙得可憐,可以說是“大袋”包裝賣資源,“小袋”把錢拿回來;現在,農民學會了賣商品,就能做到“小袋”包裝賣商品,“大袋”把錢拿回來。
在南川區大觀鎮鐵橋村獼猴桃種植基地,記者看到,早田專業合作社按照歐盟標準,用高科技種植有機獼猴桃,對外出口。“過去獼猴桃論斤賣,現在論個賣,1個賺得比1斤還要多。”合作社負責人說。
面向市場調結構,依靠品質要效益。各區縣在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中強烈意識到,只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各展所能,實行差異化發展戰略,才能滿足城市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從產業鏈各個環節帶動農民增收。
酉陽傳統農業無主導產業、無大規模生產基地、無大型農業企業。按照功能區域生態功能定位,酉陽靠山吃山,引進農業企業大力發展中藥材,2013年全縣種植中藥材25萬畝。通過“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帶動一般農戶”模式,直接帶動2.8萬農戶發展中藥材生產,戶均增收8000元。“三無產業”變成了“三有產業”,農民收入、財政收入和生態容量實現了同步增長。
打差異牌,走特色路,更要細分市場,通過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拓展傳統農業產業升值空間。
重慶樸真農業科技公司投入2000萬元在潼南縣太安鎮發展700畝有機蔬菜,面向中高端消費市場。董事長鄭凌云說,盡管有機蔬菜比一般市場價格貴四五倍,但市場潛力巨大,他們正在努力將“樸真”打造成重慶有機農業的響亮品牌。
好產品還要有好包裝、會吆喝。在云陽縣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品牌產品琳瑯滿目,包裝精美,有200多種。其中,僅重慶億口鮮公司加工的牛肉食品就多達幾十種,年銷售17億元。農產品深加工、精包裝,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折射出重慶農業從外延性擴展向內涵挖潛的巨大轉變。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永川區因地制宜發展23個現代農業特色鎮,一批特色農業示范園正在崛起。圣水湖農業示范園區是西南地區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重慶正百農業公司每年自主研發菌種1000萬袋,為重慶地區接種1.3億袋,日產各類鮮菇20噸,年產值達1.5億元。副區長楊華說,目前全區食用菌產業已形成有序發展的良好格局。到2017年,永川將發展食用菌袋栽2億袋、地栽5000畝,屆時將帶動1萬戶農民就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