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藝真杯”第五屆重慶市電影劇本征集評選獲獎者合影。記者鄒飛 攝
今年,重慶有40多部電影劇本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備案,但最終僅10余部拍成電影,且知名的屈指可數。昨日,由市文委、市文聯主辦的“藝真杯”第五屆重慶市電影劇本征集評選活動公布獲獎情況:11部電影劇本從征集到的126部劇本中脫穎而出,每部獲得5000元至5萬元不等獎金。同時,為鼓勵將這些劇本拍成電影,主辦方特別邀請了重慶多家電影制片單位到場選片,一旦拍攝完成并公映,將給予制片方每部5萬元補貼。
獲獎者并非都是職業編劇
《青春典禮》《小迪的夏天》《英雄之城》《戰俘營》……昨日,11部獲獎電影劇本涉及題材十分豐富,包括現實類、青春類、抗戰類等。劇本《決不認輸》講述了發生在2011年溫州民間金融危機中的故事,是一部現實題材的劇本;《青春典禮》、《小迪的夏天》則是青春類題材;而《戰俘營》則是抗戰類題材。
在11部獲獎作品中,除3部的作者來自外地,其余都是重慶本土作者。這些作者,既有職業編劇也有業余編劇。如,《金佛山》和《戰俘營》的兩名作者,均為公務員,業余才是寫作。《青春典禮》的作者吳喜梅,其實是一名大學教師,對校園生活的所見所思,成為她創作這部劇本的靈感源泉。
劇本拍成電影每部獎5萬
昨日頒獎典禮結束后,獲獎編劇們與重慶多家電影制片單位坐在一起,一邊討論電影劇本創作,一邊對接能否將劇本拍成電影。
“舉辦電影劇本征集評選活動,目的是為了繁榮重慶電影創作。”市文化委員會電影處處長何洪元介紹,經過數年培育和發展,重慶在電影拍攝、終端建設上均取得一定成績,但前期的劇本創作環節仍然相對薄弱。據統計,今年重慶在國家新聞廣電總局備案的劇本有40部,拍成電影的僅10部,而全國今年已拍成電影600多部。
為了鼓勵劇本創作,《攝影電影許可證》上載明地址在重慶的電影制片單位采購這11部獲獎劇本,拍攝完成并獲得《電影公映許可證》后,制片方將獲得每部5萬元的補貼。
劇本點擊
A 根據歷史創作《戰俘營》 63歲作家要講那段歷史
在巴南區南泉鎮劉家灣和鹿角鄉梁家邊,分別有兩處“日本戰俘營舊址”,系國民政府用以關押日軍俘虜。戰俘營中發生了怎樣的故事?這段歷史,被重慶63歲作家陳顯明寫進長篇小說《戰俘營》,按小說改編成的電影劇本《戰俘營》在此次劇本征集評選中獲獎。
“南泉是我從小生活的地方,戰俘營的歷史我早有耳聞。”陳顯明說,6年前,他便開始創作長篇小說《戰俘營》,走訪了全國很多研究這段歷史的專家,采訪了當年的親歷者,如當時戰俘營的管理員,從而在小說中呈現了一段真實的歷史。
這些日本戰俘此前關押在貴州鎮遠“國民政府軍政第二日本戰俘收容所”,1944年8月8日,日軍攻陷衡陽,進逼貴州。國民政府決定將戰俘營遷至重慶巴縣鹿角場和劉家灣。
《戰俘營》講述了怎樣的故事?在戰俘營里,管理員王玉琳等人對日本戰俘進行感化教育,幫助其恢復人性,投身到反法西斯戰爭的隊伍中。但日本特務卻從中作梗,妄圖炸死掌握日本空軍密碼的戰俘杉本一夫、池田敏子。王玉琳處處保護這兩名戰俘,并感召他們交待了密碼情報。
“日本特務的故事情節是虛構的,但劇本主體歷史事實是真實的,不少角色都能在歷史上找到人物原型。”陳顯明說,如管理員王玉琳,其人物原型就是真實的管理員“陳二嫂”,“我小時候還與‘陳二嫂’的兒子相識”。
此外,劇本中有一個情節,是收容所請新聞片導演賀非光拍攝紀錄片《博愛村》。其實,故事里的賀非光,歷史上的真實名字叫何非光,他拍的最有名的電影便是1940年拍攝的反映中國政府感化教育日本俘虜的紀錄片《東亞之光》。劇本中另一位主人公,其原型叫沈起予,著有長篇報告文學《人性的恢復》,講述的便是日本戰俘的故事。
長篇小說《戰俘營》已完稿,預計近期出版。電影版《戰俘營》何時與觀眾見面?陳顯明表示,目前尚在與影視公司對接。
陳顯明不是職業作家,但已出版多部長篇小說,《楊滄白》《大拆遷》便是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