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1月12日電 (記者張桂林)率先開辟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中歐鐵路,不斷提升通道效能,激活向西貿易和產業合作……地處西部內陸的重慶,近年來著力完善“渝新歐”等國際物流大通道,并借此構建大平臺、聚集大產業、牽引大開放,逐漸邁向絲綢之路經濟帶新“橋頭堡”。
作為我國首條自內陸赴歐洲的鐵路通道,“渝新歐”以重慶為起點,從新疆出境,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最終抵達德國杜伊斯堡,全程11000公里,運行時間16天左右,比海運節約近30天。
“自2011年開通以來,渝新歐鐵路不斷打造‘升級版’。”重慶市政府物流辦常務副主任楊麗瓊介紹,尤其是去年以來,在“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下,“渝新歐”率先實現雙向常態化運行,全年開行班列130班,貨運量和貨值均居各線路前列,成為中歐鐵路的主干線,并深刻改變著重慶的開放格局。
依托渝新歐鐵路,重慶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開放平臺快速崛起。
重慶鐵路口岸獲準為一類口岸對外開放,西部內陸首個整車口岸、首個水果及肉類口岸等一批開放口岸相繼運行;越來越多的進出口商品通過渝新歐班列中轉,帶動重慶的保稅加工區、保稅商品展示交易區等功能平臺日益完備。
大通道聚集起大產業。憑借渝新歐鐵路的獨特物流優勢,重慶成功吸引惠普、宏碁等一批面向世界市場的電子巨頭落戶,帶動一個全球IT制造高地快速崛起。2014年,重慶成為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
在渝新歐等大通道、大平臺助推下,重慶開放型經濟持續迅猛發展。2014年實際利用外資繼續保持百億美元左右,進出口總額達950多億美元,居中西部首位。其中,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經貿合作持續較快增長。
目前,重慶正進一步拓展大通道的開放引領功能。渝新歐鐵路近日接入我國內河最大“水鐵公”樞紐港重慶果園港,打通了與長江黃金水道的“最后一公里”;與此同時,連接重慶——東盟國際大通道的規劃也在加緊實施中。
重慶市發改委副主任王志強表示,未來,重慶將緊扣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全面發掘渝新歐等大通道優勢,進一步深化與中亞國家、俄羅斯、中東歐及西歐國家,在商品貿易、高新技術、礦產及工程建設等諸多領域的合作,真正打造成絲路經濟帶“橋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