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最后一家“國”字號理發店 今年6、7月將消失
承載當年美好記憶有身份的人常光顧這里
這家國營理發店,開始于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店里那三張鑄鐵的理發椅可以說是這家店的歷史符號,它們的工作時間有60多年了,每個的體重都有上百斤。這些東西也陪伴著楊國增度過了34年的歲月。斑駁的一切,卻從來沒有澆滅過楊國增對這家店一直持有的自豪之情。
“以前,有很多老干部和開著車的總經理這樣有身份的人,經常光顧這里。”楊國增說話的時候,正手拿工具,望著理發椅面前的鏡子,面帶微笑。雖然只是一句簡單的話,卻清楚地說明了中平理發店往日的輝煌。
“那時候是不允許私人開理發店,理發師在那時候也是很吃香的。”楊國增說,那時候中平理發店,面積有100多平方米。鄰里間從剛出生的嬰兒到90歲的老人,憑票理發的公司職工,還有慕名而來的年輕男女,由于顧客人數很多,即便有18張鑄鐵理發椅,18位理發師傅,顧客仍會從早上一直排到晚上,前面一個人剛下來,后面排隊的就坐上了凳子。理發師一天剪下來,腳還是站得疼。
楊國增說還有不少外地人專門來中平理發店當學徒工,就是為了學這里的手藝。“在當年,沒學滿2年半,通過考試,可當不了正式的理發師。”從楊國增自信的笑容里可以看出,他對中平理發店的自豪一直沒有消退。
楊國增回憶,當時發型也很簡單,男的不是三七分,就是平頭。女孩子不是麻花辮,就是齊耳短發。即便是時髦的“大波浪”、“爆炸頭”、“大背頭”等,只要踏進店里,然后報上名來,他們這里的理發師就會三下五除二搞定。
“不少年輕男女聽說中平理發店的師傅手藝好,都特地從大老遠倒騰了半天的路才到。燙完后,都直夸自己跟畫報上的人一模一樣。”對于中平理發店當年的熱鬧和名氣,坐在長椅上的林老伯也忍不住插上一句,中平理發店承載著很多人當年的美好回憶,甚至還記錄著當時那些城市男女,對那些年的潮流時尚的探索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