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 拓 奮 進 謀 跨 越
開 言
(一)“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
開封,這座在海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古都名城、宋文化的發源地,人文薈萃,底蘊厚重,曾經孕育過數不盡的繁華。
春秋時期,鄭莊公在今開封城南儲糧筑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漢初,為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更名“開封”。自此,開封多了一個特殊的人文符號——“開”。
開封以“開”立城,因“開”而崛起,因“開”而興盛。特別是北宋時期,開封開放包容,氣象萬千,“八荒爭湊,萬國咸通”,成為人口逾百萬、貨物集南北的國際性大都會。
歷經千年夢華,開封跌宕的歷史,與她的文化、她的風骨、她的驕傲、她的興衰一道,給世人留下了無盡的思索。
(二)長史可鑒,“開”乃進;當今有憑,“開”必興。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作為河南省的老省會和中部地區老工業基地城市,開封有過輝煌、有過驕傲。這里曾經擁有8家中央直屬企業,曾創造了諸多的“全省第一”,在河南工業化征程中走在前列。
然而,由于定位變化、機遇錯失,加之思想觀念不解放、不開明、不開放等諸多原因,開封發展更多的是曲折沉浮,在全省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下滑,一度跌落谷底。1994年,經濟日報發出《開封何時能“開封”》的詰問,曾經在全市上下引起強烈的震動與反思。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近幾年來,面對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開封不埋怨、不爭論,堅持打基礎、謀長遠,立足于“開”,搶抓機遇,務實重干,經濟發展擺脫了長期徘徊的局面,走出低谷,鏗鏘前行,一步一步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連續四年走在全省前列,保持了跨越式發展的良好勢頭;宋都古城文化產業園區被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開發區晉升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一批重大項目建設扎實推進,發展亮點更加凸顯……
這一切,都源于一個“開”字——開“封”、開拓、開放、開通、開明。
中原經濟區建設大幕已經開啟。站在新起點,面對新機遇,古城開封又該怎樣詮釋“開”的內涵,續寫“開”的篇章?
(三)落后的背面,往往隱藏著觀念上的差距和痼疾。深刻反思,才能真正警醒;剔膚見骨,方可找出病根。
“傳統折射文明,也釋放阻力”。開封在創造了燦爛文化的同時,也一度把自己困在了傳統文化的籬笆之內,致使相當一部分開封人總是沉湎于昔日的輝煌,愛好虛榮,盲目自大,思想陳舊,觀念滯后。
表現一:許多人潛意識里彌漫著盲目的地域自豪感,深浸在昔日千年帝都的風光之中,片面追求田園式的舒緩散淡,寧為雞頭、不做鳳尾,大事干不成、小事不愿干。
表現二:有些人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眼界不寬、境界不高,習慣于跟自己比、跟過去比;辦事不講原則講“義氣”,不重規則重 “關系”;怕擔風險,不敢冒尖。
表現三:“等、靠、要”思想相當程度地主宰著一部分人的思路和言行,工作不計成本、不講效率、不求質量,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但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
表現四:開放意識不強,“肥水不流外人田”,寧可坐吃山空也不想開放合作;人家開放搞活如火如荼,自己守著既得利益心安理得,有的甚至干擾大局、影響形象。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些陳腐的思想、異化的觀念、偏頗的文化,與“開”背道而馳、與“開”格格不入。
(四)“開”則通,“開”則明,“開”則活,“開”則興,“開”則強。
回首過去,開封從徘徊落后到蓄勢趕超,如鳳凰涅磐、浴火重生,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發展道路。
展望“十二五”,開封提出實現“一高一保持雙翻番”目標,即全市年均經濟增長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保持主要經濟指標增幅走在全省前列的良好態勢,到“十二五”末全市生產總值和一般預算收入分別比“十一五”末翻一番。
藍圖繪就,需要更大力度持續“開”。不“開”,思維會受限、眼界會變窄;不“開”,無以添后勁,無以增動力。
揚鞭前行,需要更加專注深入“轉”。不“轉”,方法不適應,基礎不會牢;不“轉”,發展難持續,優勢形不成。
“開”中促“轉”,“轉”中促“開”,必將開創一番嶄新天地。
(五)開“封”——打開思想閉塞之“封”。
實踐證明,觀念落后不可怕,關鍵是要把解放思想作為開路先鋒。開封要只“開”不“封”,唯有解放思想不停步,蕩滌思想塵埃,消除因循守舊之風,破除墨守常規之習。要有一種時時處處都要解放思想的勇氣,沖破舊有的思維定勢,打破傳統的條條框框,敢于自我否定、自我加壓、自我揭短,善于吐故納新、革故鼎新、銳意創新,努力在推進工作、破解難題、比學趕超中更新觀念,在干事創業、跨越發展、奮勇爭先中解放思想、統一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動經濟社會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