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專家揭秘家電“騙補”招數
由于監管漏洞和懲罰機制不健全,現在“一線家電品牌中沒有參與‘騙補’的企業有,但不多。二三線的家電品牌,幾乎‘全軍覆沒’”
從2007年開始,為提高農民生活質量、讓利于民、擴大內需。針對家電行業,國家先后啟動了“家電下鄉”、“節能產品惠民”和“家電以舊換新”等三大工程,輔之以數量可觀的財政補貼。而近一段時間,多地曝出了多家知名家電生產商,以作假手段騙取中央財政對高效節能空調推廣使用的專項補貼的消息,引起媒體和公眾的擔憂:
“三大工程”被扭曲變形的情況,會不會讓國家的優惠政策被一些畸形的行業潛規則所稀釋?“‘騙補’作為行業潛規則,如果不對‘犯事’的企業殺一儆百,而僅僅在市場治理的層面上‘堵漏’,那么一定會使監管到頭來‘法不責眾’。”財政部財政科學所所長賈康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說。
“騙補”之象
浙江省被認為是“節能惠民”工程造假騙補的一個“重災區”。
據《瞭望東方周刊》報道,根據該省于2010年7月26日至8月10日完成的第一批大宗用戶專項調查結果,已核查到的76146臺中,“確認購買”的是14335臺,“確認未購買”的多達61811臺。尚有73855臺因“不配合”、“拒絕調查”、“聯系方式為經銷商”等原因未能核實。
這篇報道說,受省政府有關部門的委托,中審亞太會計事務所有限公司浙江(萬邦)分所進行了核查,經查實虛報總數最多的是廣東美的,上報總臺數76772臺中,有2186臺空調已確認購買,所占比例為2.85%。而另有32474臺均確認為虛報購買信息,所占比例達42.3%;無法核查到的共計42111臺,占上報比例達55%,其中絕大多數為有意不配合。其次,如寧波奧克斯、廣東志高、溫州月兔、廣州松下、青島海爾、海信集團、珠海格力、沈陽三洋均被涉及。報道一一公布了具體的核查數據。
《瞭望東方周刊》的報道還說:浙江省自2010年9月8日至10月18日在溫州市進行的第二批小宗用戶專項檢查,已經核查到的為33290臺,占全部應查數的76.26%,其中“確認購買”為7077臺,占全部應查數的16.21%,“確認未購買”的26231臺,占全部應查數比例高達60.05%。未核查到的臺數10370臺,占全部應查數的23.74%。小宗客戶清單中,溫州月兔上報虛假信息最為突出,共計24022臺為虛報,占該企業全部上報總數的71.31%。
另有媒體報道,作為黑龍江省民間公益性組織,黑龍江省節能減排協會數月前受黑龍江省發改委環資處委托,于2010年7月23日至8月10日期間,組成5個檢查小組,對全省108家用戶,共計18004臺(套)高效節能空調進行了專項檢查。《中國商報》11月9日為此刊登了記者采寫的題為《美的電器深陷節能空調“騙補門”》的報道。報道說,《中國商報》記者在“黑龍江省高效節能空調推廣情況專項檢查實施方案”中發現,“組織單位和實施機構”為“省財政廳、省發改委負責組織高效節能空調推廣情況的監督檢查工作,并委托省節能減排協會負責具體實施工作”。《中國商報》記者獲取的資料顯示,黑龍江省節能減排協會在給黑龍江省發改委的報告中,將“提供虛假信息”列為檢查中發現的首要問題。
這篇報道提到,有自稱是哈藥集團制藥總廠的用戶,在2010年2月27日購買了1145臺(套)“廣東美的”、規格型號為KFR-23GW/DY-GC(F1)的空調,安裝地址是哈爾濱市南崗區學府路109號(經查,此地址為哈藥集團)。黑龍江省節能減排協會檢查組工作人員經檢查走訪哈藥集團制藥總廠辦公室主任蔡衛慶并會同該廠財務處處長、設備處處長共同確認,該廠沒有購買過“美的”廠家生產的1145臺空調。檢查組多次撥打其所提供的聯系電話,一次也沒有打通,證明電話號為虛假。
《中國商報》的這篇報道還說:除了“提供虛假信息”,黑龍江省節能減排協會在檢查中發現“多報”現象也很多。例如“信息”提供的鶴崗某賓館“廣東美的”空調863臺。檢查組實地到該賓館檢查,這是一家規模較小的賓館,經理只承認賓館購買安裝了28臺“美的”空調,并說發票讓前任經理帶走而找不到了,對其余800余臺空調不知情。黑龍江省節能減排協會在給黑龍江省發改委的報告中說,類似的以假代真、提供虛假信息的情況,各檢查組在全省12個市地檢查中均有發現。
采寫上述這篇報道的《中國商報》記者告知《瞭望》新聞周刊,他們的消息來源主要出自于黑龍江省節能減排協會在給黑龍江省發改委的《關于對全省高效節能空調推廣情況進行專項檢查的情況報告》(下稱“《報告》”)。這位記者說,“黑龍江省節能減排協會還于2010年9月17日將《報告》全文上傳‘黑龍江省節能減排網’。數日之后‘黑龍江省節能減排網’上的《報告》原帖不見了。”
黑龍江省節能減排協會的有關人士,否認曾在上述網站發出過這一《報告》。該協會有關負責人及三位業務部長對《瞭望》新聞周刊談及該省是否存在空調企業“騙補”情況時,與上述《中國商報》報道反映的情況不同:“我們今年只查了3臺(套)空調,沒發現哪一家企業有問題。”
“看到過《報告》的原始網頁。”對此,《中國商報》記者強調:“(我們)掌握《報告》的原始截圖和鏡像資料。(對于已發表報道的)資料真實性經得起相關部門的司法鑒定。”
無論情況究竟是怎樣,家電產業研究者劉步塵認為,“節能產品惠民工程”與“家電下鄉”一樣,預先都沒有規定破壞規則會導致怎樣的處罰,結果很可能會導致造假騙補現象的叢生,主管部門又必須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