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補招數
“國家補貼是塊‘唐僧肉’,不少空調企業虛報銷售數據騙‘補貼’,其實行業內都心知肚明。”
“騙補,可以說是當前家電行業的潛規則。”某家電品牌在黑龍江省的區域代理商,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相當坦承。
業內人士告知,空調企業“騙補”手段一般兩種方式:虛標能耗和虛報銷量。在作假環節,企業慣常的手法是:經銷商將倉庫中節能空調里的安裝卡抽出來,填寫好虛假用戶信息,然后將此信息以掃描產品安裝卡上條形碼形式,快速反饋到生產企業,企業再將每臺空調的條形碼輸入“節能惠民”管理系統庫,最終即可獲得相關補貼。
“行業存在太多不規矩的地方。有些企業甚至把能耗標準4、5級的庫存貨都直接拿出來貼上1、2級標簽進行銷售。”直言“騙補”現象為行業“潛規則”的業內人士向《瞭望》新聞周刊說,企業的“騙補”行為其實并不隱蔽。
2010年8月初,《中國質量報》就披露,有天津消費者因為所購節能空調出現了過于耗電和噪音大的現象,到消協部門投訴廣東志高空調虛標能耗,將3級能效空調虛標為2級,把2級能效空調改標成1級。幾乎與此同時,《瞭望東方周刊》在廣東佛山調查時發現“一位老太太只購買2臺空調,等到空調廠家上報數據時,則被修改為52臺”的事例。
“空調業在‘節能惠民工程’中的‘騙補’行為不過是冰山一角,可以說,幾乎整個家電業在‘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中基本都在參與騙局。”12月7日,劉步塵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說,家電業“騙補”行為“瘋狂到不管手段不顧后果;嚴重到許多企業已經開始后怕。”
他說,在“家電下鄉”中,企業“騙補”的手段可謂空前絕后,手法主要有四種。
“首先,舉例說,本來一款價格可能是2000塊錢的冰箱,一旦中標‘家電下鄉’產品目錄,其標價立馬成了2300元,即虛標價格。于是‘下鄉’之后即使扣除財政補貼,最終到了老百姓手里,還是比原來的價格貴。這樣,表面上看老百姓得到了‘家電下鄉’的實惠,事實上全部的錢都被廠家和經銷商聯手套走了。”
“其次是完全沒有取得‘家電下鄉’資格的企業產品冒充‘家電下鄉’的產品;或者企業產品庫里只有一兩款產品進入‘下鄉’目錄,就把其他滯銷的落后的產品也都捎帶貼上‘下鄉’的標簽,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蒙騙補貼。”
按照規定,“家電下鄉”產品進入財政補貼環節,一般需要產品銷售發票、銷售單據和購買者身份證復印件,三樣齊全才可去當地財政部門兌取中央財政補貼款。一臺產品銷售原則上對應一個銷售單據,看似再無“騙補”可能。而事實上,廠家給經銷商發貨時,“原本發貨100臺產品,廠家卻給了120臺的單據。這多出來的20張單據是什么意思?做什么用?”劉步塵說,很簡單,只要配上消費者身份證復印件和發票,就可以到當地財政部門領“財政補貼”。
“因此,在河南一些地方,一些經銷商直接帶著復印機到農村去,收老百姓的身份證復印,然后拿著這些身份證復印件,由廠家和經銷商一起開具假發票。于是,資料齊全,照樣可以領‘補貼’。”劉步塵說:“這是第三種手法。”
“最后一種情況最糟糕,就是企業根本都不用賣產品,照樣能套國家的錢。”
“有廠家的人很后怕地告訴我,最猖狂,有些經銷商都不干活了,就這么拉著復印機,滿農村轉悠,就為復印身份證。”他說。
由于在“家電以舊換新”過程中存有企業“騙補”情況,《瞭望》在采訪中發現,重慶、安徽、北京,乃至更多的地方,“以舊換新政策”一度催生了二手家電市場的“另類騙補熱”。一些消費者,以數十元上百元不等的價格到二手市場上“淘買”廢舊家電,然后再去以舊換新,享受“新家電價格的10%,即最高400元的補貼”。
以廢舊家電的“以舊換新”為例,一臺本應退出市場的廢舊空調,消費者買了之后拿來以舊換新,集中到經銷商手里,經銷商再將此廢舊空調倒手給二手家電商,二手家電商再賣到下一批消費者手里,這些消費者再去以舊換新,如此倒騰,可循環好多圈。
“一臺生命周期快要結束的破舊空調成為廠家的‘騙補’工具后,可能騙取國家多少錢,無人知曉;而國家希望淘汰舊產品的本意卻未達到。”劉步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