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調價不及預期或是為了顧及“三桶油”。因為,當國際油價下滑時,雖然中游煉化成本下降,但下游降價過大,同樣可能導致零售環節利潤縮減,這也會影響到企業的生產積極性。
市場各方影響幾何
從市場影響看,降價后最直接的變化是,全國所有城市的93號汽油價格都回到了8元/升以內。以上海為例,93號汽油現在為7.58元/升。當然,由于降價不及市場預期,市場中不是所有的油價都回到8元以內。同樣以上海為例,97號汽油價格目前是8.07元/升,油品更高的98號汽油為8.65元/升。
但下跌不意味著零售市場已“毫無利潤”。金銀島提供給《國際金融報》記者的內參資訊顯示,油價下調雖對批發貿易環節形成打壓,但成品油零售環節“依然有利可尋”。首先,市場供應持續充足;其次,成品油價格下調可促進私家車等用油群體提升出行和用油的意愿,這將提高汽柴油的消費水平。
與此同時,油價的下跌對整個宏觀經濟也產生了影響。中宇資訊油品市場分析師王金濤分析,一方面,成品油零售價下調幅度較大,可抵消流動性提高對國內整體物價的影響;另一方面,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基礎能源消費品價格降低,“將刺激終端,如汽車、柴油車等的消費熱情。這恰好從側面配合了國家‘穩增長’的基調,并為下半年中國經濟的回暖提供了基礎”。
機制為何還未出臺
據統計,自《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實施以來,國內成品油上漲11次,僅下跌5次,且市場中總是充滿了各種質疑。
日前,一則市場出現過多次的對比再次在業界流傳:以紐約原油期價為例,2010年4月14日,紐約為84.05美元/桶,國內汽油價為7420元/噸;而截至上周收盤,紐約為84.82美元/桶,國內汽油卻為8320元/噸。對此,媒體質疑,“兩相對比,國際油價與兩年前相差無幾,國內油價每噸卻漲了將近1000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再次凸顯出現行定價機制“漲快跌慢”、“漲多跌少”等弊端。對此,國家發改委曾多次表示,要“擇機”推出改進版的定價機制。而“擇機”的重要標準就是國際油價和國內的通脹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