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4套《中國新聞》6月9日報道,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表示,關于現行的定價機制,業界反應主要有兩個問題:首先是22天的調價周期太長,另外4%的變化幅度也存有爭議。
周望軍說,下一步的方向就是改革現行機制,增加透明度,“同時,進一步縮短22天的調價周期,且4%的幅度是不是可以縮短到2%或更低,這些都可以研究”。
周望軍的表態并不新鮮。事實上,本報2010年就曾報道,業界專家的建議就是將22天的機制縮短到10天或14天,且4%的變化幅度或可調整得更小一點。
對此,卓創資訊認為,機制難出臺的一個原因是“后期國際油價面臨止跌回漲的態勢”。高盛日前發表的報告認為,從中期看,有三個因素將推高國際油價走勢:對伊朗制裁的大限即將來臨,原油供給可能大幅縮緊;若主要經濟體政府采取措施減少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提高流動性),則國際油價可能迅速反彈;隨著第二季度需求淡季即將結束,原油供應趨緊將會推動國際油價走高。
卓創資訊還認為,“目前國內經濟形勢不佳,定價機制修改后必然會頻繁調價,對經濟的穩定性影響較大?!?/p>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新機制推出及國際油價大漲前,國內市場可能迎來“三連跌”。王金濤預計,以現在的原油走勢,“三地變化率將在6月下半月的時候迅速向-4%靠攏,7月上半月國內成品油零售價很可能會再次下調”。
來源:中國經濟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