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
擴內需的最大潛力
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農村村民變成城鎮居民后,要完成生產工具、生產場所和居住場所的再投資,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可以使當年的投資提高約2萬億。農民轉變成市民后,邊際消費傾向會明顯提高。
城鎮化還伴隨著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能直接煥發出內涵式增長。我國改革到現階段,能煥發出要素生產效率的空間有兩個,一個是城鎮化,一個是壟斷行業改革。
城鎮化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業的城鎮化,即原來務農的到城市里務工;第二個層次是居的城鎮化,即過去生活在農村的現在要生活在城鎮;第三個層次是人的城鎮化,即從農民的屬性轉向市民的屬性。
我國現在52.6%的城市化率,其實是業的城鎮化,而且是初級階段,因為連同工同酬問題都還沒解決。業的城鎮化是最容易解決的城鎮化,到第二階段,解決居的城鎮化就很難了。按照農民工現在的收入沒有能力在城市安家,需要城市給這些新市民安排保障性住房,這時城市所支出的成本就會遠遠大于所獲得的收益。
到了人的城鎮化,難度更大,要使所有公共產品真正體現出公平的屬性,城市的付出會非常大,甚至遠超經濟成本。比如,入學問題、高考問題、就醫問題,這些問題往往不是經濟問題,還具有權利屬性或社會屬性。如何彌補這些成本虧空呢?可以讓一部分居的投入轉變到人的投入上,最好的方法是讓農民在農村的財產也具有財產屬性,這樣他就可以賣掉財產,多承擔一部分自己城鎮化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