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人才流動與智力共享
高鐵帶來的同城效應、聚集效應和人才效應,是各地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占科技制高點的重要契機,更是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的里程碑。
高速鐵路將改變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模式,引發生活方式、消費結構和自身價值觀念的巨大變革;較低成本地實現大量人才的地區間交流,加快智力資源的流動和共享,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人力和技術支撐;同時,將提高城市勞動力水平。人口和勞動力地區間自由流動的便利實現,將推動勞動力優化配置,使勞動者和消費者的需求得以最大化滿足。
高技術產業不再受傳統的地理位置制約而局限于具備先進科研力量的大城市或高校周邊。流動與聚集將強化區域間的輻射廣度和深度,帶動了高技術的廣泛應用和開發,共享高技術資源的同時繁榮現代文明。通過高速鐵路連接起來的兩端城市和地區網絡緊密聯系起來,資金、技術、人才、自然資源、思想觀念以及生活方式得以流動和傳播,各生產要素向節點城市集聚,向更廣泛的范圍輻射,從而形成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巨大的經濟吸引力和引導力。
帶動城市繁榮與第三產業發展
我國高鐵沿線旅游資源豐富,匯集大量人文與自然景觀,風景旅游區與經濟中心相配合,具有重要旅游價值。高速鐵路滿足了旅客數量增加的需要,改善了旅游運輸質量,方便了民眾觀光休閑,促進了旅游資源的整合與發展,極大地帶動了旅游、會展、物流等產業的發展。同時,大幅度提升了沿線的土地利用價值,促進城市相關產業特別是房地產業的發展。
現代物流業是新興的復合型服務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涉及領域廣,吸納就業人數多,促進生產、拉動消費作用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產業布局的優化,促進了對物流業的需求,同時也補充了物流業所需的勞動力和資金,形成了良性循環,對于推動產業升級,促進結構調整,帶動我國經濟全面轉型起到重要作用。
高鐵帶來了“量”的巨大增加,迅速聚集的人口、旺盛的需求、廣闊的市場、全新的理念、完善的輔助配套等一系列的變化有目共睹;隨之而來的將是“質”的飛躍,呼嘯而至的高鐵傳遞著現代文明與繁榮,每一個地區和公民都將在速度中共享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成果。
促進城市周邊產業聚集
高鐵建設將改善沿線各城市的投資環境,增強發展能力,強化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輻射與擴散功能,推動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和城市經濟密集帶的形成,對于打破行政區域壁壘和促進產業深度融合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鐵促進各城市轉向與更大區域的經濟聚集區融合,進一步促進資源的有效分配和社會分工的優化,使沿線城市的產業向周邊城市轉移,并帶動商業、飲食業、信息咨詢等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高,隨之改變的將是整個區域的產業格局,形成新興產業集群,提升整體綜合實力,推動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
高鐵的便捷與強大運輸能力,將有效促進區域同構產業的合理配置,在沖突與競爭中實現部分重要產業錯位競爭和錯位發展;加快區域內產業的整合,實現產業區域內的合理轉移,利于形成集聚優勢,形成分工明確、良性互動的產業鏈,增強競爭力。對于提升我國產業產品附加值,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將發揮重要促進作用。
提速大都市群建設
城市作為區域經濟、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交通、信息等中心,有效聚集了人口、資金、技術等資源,為經濟社會快速繁榮發展和現代化進程提供了重要載體和平臺。城市規模擴展和結構優化是城市經濟實力增強的重要體現,在當代城市化進程中,國際大都市群對世界經濟社會的影響更加重要。高鐵將對地區社會經濟結構、規模和空間布局發揮巨大引導和帶動作用。
今天的大都市群是被高速鐵路縮短了時空距離的大城市空間,它的形成和成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高速度交通體系的完善。以交通為基礎的京津唐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和珠三角經濟圈,我國這三個最大的大都市群體已成為經濟發展龍頭,是大規模利用世界資源、參與世界分工的最佳經濟空間,受到廣泛的國際關注。目前正在推進的環首都經濟圈建設又將一個嶄新的亮點呈現在世界面前。
大都市群中的高鐵新城將承接城市產業的外溢,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產業支持,帶動城市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在宏觀環境方面為高鐵地區的綜合開發提供保障,也豐富大都市群的結構。
高鐵將促進我國商業地產尤其是大都市群內的商業地產的繁榮與成熟。高鐵樞紐地區的城市群具有商業、商務辦公、娛樂中心、居住等的強聚集性,既可以引導城市的集約化發展,節約土地和能源,又是提升核心實力和城市化水平的有效途徑。(李孟剛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產業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