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堅持不懈抓基層打基礎,特別是選好帶頭人、擴大基層黨組織覆蓋面,著力夯實黨執政的組織基礎,提升黨員隊伍的戰斗力。每每遇到急難險重任務,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都能沖得出、頂得起、扛得住
四川宜賓出了個春風村。春風村的干部群眾實干、苦干加巧干,硬是在石頭縫里種出了“金元寶”,闖出了一條艱苦地區農業產業發展之路。
總結“春風經驗”,其核心就是通過選好帶頭人,找準致富路、幫民解難題、助民奔小康。
從2010年開始,省委決定在全省開展“萬村春風行動”。目前,全省已建成“春風示范村”6800多個。2012年,春風村的“春風經驗”被寫進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并在全省推廣。
木之長,必固其根;欲流之遠,必浚其源。5年來,省委始終把抓基層打基礎擺在突出位置,選好帶頭人、擴大覆蓋面、增強凝聚力、推進一體化,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在探索中前行,創新中前進。
以解決 “人難選”、“不想干”、“不會干”、“不履責”和“管不好”等難題為主線,2007年以來,省委相繼出臺政策,建立健全村(社區)級組織活動場所、大幅提高村干部基本報酬和辦公經費保障、落實村干部基本養老保險和離職保障等制度,推行“四議兩公開一監督”,縱深推進“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等,有效解決村(社區)級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中存在的難題。2008年換屆結束后,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隊伍中,“一好雙強”型占69%以上。2011年再次換屆,這一數據提升到81.5%,黨員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返鄉農民和大學生“村官”所占比例分別達65%、11%和3.5%,比上屆分別提高10%、3%和3.2%。
加強制度保障,加強帶頭人隊伍建設,優化黨員隊伍結構,我省基層黨組織加速向各領域覆蓋。最新數據顯示:5年間,全省非公企業黨組織覆蓋率從不足10%迅速提升到62.5%,非公企業黨員從6萬人上升到18萬人;全省社會組織黨組織覆蓋率從不到7%攀升到54.7%,從業黨員從不足1萬人達到16萬余人。
哪里有群眾哪里就有黨的工作,哪里有黨員哪里就有黨組織,哪里有黨組織哪里就有黨組織作用的充分發揮。從雨雪冰凍災害到汶川特大地震,從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到數十年一遇的洪災,基層黨組織和黨組織帶頭人,關鍵時刻“沖”得出、“頂”得起、“扛”得住,成為帶領群眾戰勝災難、重建家園、加快發展的主心骨。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突如其來。震災發生后,劉奇葆第一時間作出7條批示,要求黨員干部“到災情最嚴重的地方去,到困難最大的地方去,成為群眾的主心骨”;震后10分鐘,在強烈余震中,省委、省政府緊急會商部署搶險救災工作;震后1小時,省領導全部趕往6個重災市州坐鎮指揮。地震發生當晚,省委組織部發出《關于迅速組織廣大基層黨組織和共產黨員投入抗震救災工作的通知》。
震后20天,966個受損基層黨組織和政權組織全部恢復完善,2593個受災群眾集中安置點全部建立了臨時黨組織,795個因基層干部傷亡造成的空缺職位全部補齊。
震后50天,災區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全部配齊,并為重災區市、縣、鄉三級黨政領導班子增配2至3名成員,省委從各個層次、各個渠道選派720名干部到重災區掛職,抽調4000余名干部和大批專業技術人員到重災區幫助工作。
危難之際,更顯堡壘堅強;地動山搖,方顯基礎之牢。生死抉擇面前,先進與否的本色考驗最為直接。災區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特別講大局、特別講付出、特別講實干、特別講紀律,第一時間奔赴災情最嚴重的地方,到困難最大的地方去,以各種方式組織群眾、搶險救人。
震后半小時,理縣雜谷腦鎮黨員干部自動集結到鎮政府,鎮黨委迅速啟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全鎮243名黨員干部立即分頭向溝內的村、組突進,2小時內將受災群眾全部轉移安置。
在第一時間挺身而出,在危難關頭力撐危局。平武縣水觀鄉平溪村黨支部,冒著余震召開支部大會通過了3條特殊決議:活著的共產黨員不能臨陣脫逃、擅自離村;黨員必須給群眾樹立榜樣,搶險救人,在危急時刻穩定人心;將本村搶險救災中表現突出的村民列入黨員發展對象。在這場地震災害中,平溪村黨支部共救出14名村民,安全轉移73名村民。
據統計,在抗震救災期間,全省有8300名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14萬名基層干部堅持戰斗在一線;基層黨組織共組建 “黨員搶險隊”、“黨員突擊隊”、“黨員服務隊”2.3萬個,參與黨員138.3萬人。當外部救援力量尚未趕到時,從廢墟中掙脫死神之手的人們,超過80%是災區基層黨員干部群眾組織搶救和自救互救出來的。群眾發自肺腑地說:“只要黨組織在,我們就感到有希望、有依靠、有信心,天大的困難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