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貫徹群眾路線工作法,把群眾工作與加快發展結合起來抓、與民生工作結合起來抓、與創新社會管理結合起來抓,聯系服務群眾制度健全完善,群眾工作的內容和渠道有效拓展,各級黨員、干部在為民辦事解難題中贏得民心
進入新時期,群眾工作對象更加多樣化,群眾訴求更加碎片化。社會變革加快,勢必帶來群體利益的再調整,帶來一段時期工作難度和工作量的增加。一些干部反映:過去的方法不靈了。
是被動等著問題來,還是主動迎著問題上?路徑選擇不一樣,結果必將大不同。
營山縣城南鎮,過去人稱“城爛鎮”,下崗失業、征地拆遷、舊城改造等各種矛盾不斷出現,干群關系緊張,百姓怨氣重,鎮黨委干什么,百姓都是反著干。
文建明走馬上任城南鎮黨委書記后,和群眾面對面、手拉手、心貼心,定期下訪尋問題、下村解難題;不當牽手當扶手,堅持參與不干預、引導不包攬,建百姓最期盼的項目,抓百姓最愿干的產業。“城爛鎮”變為全國先進。
文建明成功地使城南鎮“變身”的法寶,就在于他的“三二”工作法,即“三制”、“三定”、“三教育”,“兩下”、“兩集中”,其實質,就是踐行群眾路線工作法。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在省委的大力推動下,“文建明工作法”走出了城南鎮,成為全省鄉鎮黨委學習的典范。目前,我省95%的鄉鎮建立了民情檔案,鄉鎮干部為群眾代辦事務150余萬件,群眾滿意率達92.3%。鄉鎮干部主動定期下村尋問題200余萬人次,解決群眾“急、難、怨、盼”問題36萬余件,群眾滿意率達92.8%。
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5年來,省委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創造性實施“一本、三化、三支撐”群眾路線工作方法,黨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充分彰顯。
以民為本,時時刻刻想著群眾的冷暖安危。短短3年多時間,省委、省政府確定的藏區牧民定居行動計劃定居房建設任務全面完成,10萬多戶牧民搬進新居,10萬頂新型帳篷及10萬套、90萬件篷內設施、5萬臺便攜式太陽能電視機發放到位。牧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普遍稱贊牧民定居行動計劃暨帳篷新生活行動“貼到了牧民心坎上”。
以人為本,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5年來,我省群眾工作更加具體化、職能化、制度化。全省“十項民生工程”、“藏區三大民生工程”、彝區“三房改造”、“彝家新寨工程”、集中連片扶貧開發……解決群眾切身利益問題的“民生大單”變為“民生大餐”,民生政府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執政取向。
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為目標,省委大興密切聯系群眾之風,大力倡導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作風,建立了直接聯系和服務群眾制度。2010年,“領導掛點、部門包村、干部幫戶”活動在全省拉開序幕,1.5萬個部門結對幫扶1.7萬個貧困村、重災村。2012年,以進一步深化“掛包幫”活動,參與全覆蓋、聯系全覆蓋、工作全覆蓋為主要內容的直接聯系服務群眾制度全面鋪開。
43萬名干部走出機關大院,深入田間地頭“結對聯戶”、7萬名干部“蹲點入戶”、各級干部“民情通戶”、28萬名機關干部“服務到戶”。接地氣,解民憂,惠民生,直接聯系服務群眾成為干部主動選擇和自覺行動,在黨和人民群眾之間架起一座座“連心橋”。
眉山市東坡區岳營村村民岳利全就是這個聯系制度的受益者之一。他的人生因為一個電話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012年初,眉山市分兩次在當地媒體上公布了34名市級領導、131名市級部門主要負責人的手機號碼,確保群眾第一時間找對人,第一時間反映訴求。
當時,岳利全正發愁呢。因為他看到別人養兔子賺了錢,自己也想養,卻拿不出本錢。村里有人拿來一張報紙給他,說:“上面公布了眉山市各部門領導干部的手機號碼,你干脆打電話看看能不能幫上忙。”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岳利全給眉山市殘聯理事長曾樂斌打了個電話,結果第二天就有工作人員來到他家了解情況并幫扶他養兔。“今年我養兔的收入估計在8000元左右。”岳利全說。
改進工作方法,深入基層一線,了解群眾疾苦,傾聽群眾呼聲,幫助解決困難。5年來,我省各級黨委先后建立起聯系群眾制度、服務群眾制度、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等制度,學習推廣“文建明工作法”和“春風經驗”。是否做到民有所求我有所應,如何為群眾排憂解難辦實事,已成為我省衡量干部作風建設的重要標尺。越來越多的黨員、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到了干事業上,把功夫下到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