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方式方法不一樣
從群眾個性需求下手
昨(11)日,記者來到成華區法治文化創意工作室,見到了成都社區治理專家咨詢團副教授、成都市社會組織聯合會會長李向前。李向前告訴記者,工作室的成立,能更好地協助政府部門開展法治宣傳工作,而它運作方式的關鍵就是對居民進行“需求調查”。因為政府部門的普法方式是從整體著眼,而工作室能夠通過走訪群眾了解到最迫切的需求,然后將這種法治需求包裝成一個個具體化的項目,針對群眾的需求為其定制個性化的法律服務,然后協助政府來提供給群眾法律服務,這樣能夠將法律服務精細化。同時,因為工作室聯合了成都市和諧社區發展促進會、成都市義工聯、成華段媽工作室、黨員、律師、學生、社區網格員,能夠整合法律服務的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法律服務的質量。
“這個社會不缺乏愛心,而是缺乏調度,缺乏有效地讓愛心連接起來的機制,為了更有效地使用志愿服務資源,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們將進一步完善我們的內部建設,創新群眾工作的方法,了解其需求,做出針對需求的普法方案。”李向前表示。
培育社會組織
構架法治志愿服務體系
“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的主要主題和依托,也是推進法治建設的重要力量。”成華區司法局負責人介紹,成華區今年在國家第一個憲法日成立了全區的法治文化創意工作室,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律師力量,普及憲法知識,提升法治素質,為依法治區提供科學決策。
二仙橋街道也正式在民政局登記成立了段媽工作室,下轄“黨員法治宣傳志愿服務隊”“高校法治宣傳志愿服務隊”“二仙橋學校法治宣傳志愿服務隊”“律師法治志愿服務宣傳隊”“社區網格志愿服務宣傳隊”五支中堅力量,廣泛開展法治宣傳,“通過培育法治類社會組織,構建區、街道、社區、網格四級志愿服務體系,這將為形成多元共治、社會善治的局面打下堅實基礎。”上述負責人說。
大手牽小手
提升志愿服務水平
成都理工大學義工站負責人陳熒在憲法日當天的活動現場與成都二仙橋學校簽訂了“大手牽小手、法治促和諧”協議,來推動法律進學校、進家庭。
“我們學校也期望與高校聯手,通過大學生志愿者進入課堂,召開主題班會、體驗式參與等形式,帶動小學生知法、守法、普法。”成都二仙橋學校校長劉茂秋掩飾不住內心喜悅,成都理工大學法學專業學生與小學聯手,其專業優勢能更好地促進法治宣傳進學校、進家庭。
在活動現場,成都市義工聯辦公室主任張習良與成華段媽工作室簽訂了助推志愿服務信息化平臺建設的協議,成都義工聯將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利用義工卡及其終端,幫助段媽工作室構建起完善的志愿服務移動信息化記載平臺,實現志愿服務常態化,建立志愿服務記載、回饋機制。
“志愿服務是創新社區治理的有效途徑,志愿服務信息化記載平臺的建立,對每個人的志愿服務實現了量化,并且看得見、摸得著、感知得到、全市通兌,這是志愿服務專業化水平提升的重要標志。”李向前認為。(實習記者王虹 記者 姚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