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關鍵詞:對接
質量追溯的關鍵環節是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從而推進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實現利益聯動,更利于市場檢測監督制度的落實
【新聞回放】5月中旬,安徽啟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與農超對接科技示范行動。首批啟動40家農產品生產企業與農業基地、10家餐飲企業和5家連鎖超市及農資經營企業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實現“種放心糧、買放心菜、吃放心肉”。
農超對接,搞了好多年。你下訂單,我搞生產。出了問題,誰的責任一目了然。說到底,農超對接,可以利用市場倒逼機制,促使農產品生產經營者樹立市場風險和質量安全意識,加強自律,推行標準化生產,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
可是,長期以來,由于我國農業發展水平和居民消費水平的雙約束,農超對接發展緩慢。即便絕對數量增長較快,但相對數量仍然很小。目前農產品超市銷售占總銷售量不足15%,“對接”的數量就更少了。
不過,商務部、農業部已聯手在更高層面推進農超對接,兩部門還發布相關的指導意見,創造供需雙方信息溝通平臺,加強對連鎖經營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培訓、指導和扶持,從稅收、信貸、用地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
不僅如此,近年來農企對接、農校對接等各種對接迅速發展。這給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和質量追溯體系,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
對接背后是“連結”。無論哪一種對接,發展得快與慢、好與差,關鍵在生產規模。否則,再有名氣的超市、再大的企業,和誰接去?千家萬戶,一人一只手伸過來,你接得住嗎?有關方面表示, “十二五”期間,通過對接,農產品直采直銷有望達到30%左右。目標能否實現,取決于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
連結起來有效率。目前農業部對全國140多個大中城市5大類80多種農產品,每年開展4次監測,全國31個省(區、市)和計劃單列市也建立了監測制度,定期例行監測。監測機構對市場上的農產品進行抽檢,發現問題會及時告知產地管理部門。可是,千家萬戶收來的東西,質量參差不齊,也沒有“戶口”。而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養殖公司的產品,不僅經過入市前的自檢,市場上發現問題也便于定向監督。因此,組織化規模化生產經營,使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的針對性、有效性大為提高。
終點又回到起點。質量追溯、農超對接、產業化經營,關鍵環節是發展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水平,這樣才有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品牌化銷售,才能實現生產者、消費者利益聯動,共同推進農業和諧發展,使人們吃得更安全、更放心。(記者張毅)
餐桌安全從“心”抓起
吃得更安全,生產者的敬畏之心不可少,監管者的責任之心不可丟,消費者的維權之心不可缺
食品安全問題,近年來儼然成了中國老百姓的一塊“心病”。特別是最近,染色饅頭、瘦肉精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接連曝光,更加深了人們的憂慮。很多人不禁感嘆:明天我們還能吃什么?
食品安全關乎民生。應當看到,目前我國食品合格率已達到96%,總體上不合格食品的比例較低,事實并沒有那么糟。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的個案頻發,也提醒所有相關方面,要徹底根除食品安全的“心病”,必須對癥下藥,從“心”抓起。
吃得更安全,生產者的敬畏之心不可少。回顧近年的食品安全事件不難發現,作為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一些生產者缺乏對生命的敬畏、對法律的敬畏、對道德的敬畏,不顧產品質量,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是問題多發的主要原因。敬畏之心的缺失,既源自道德的滑坡,又因為違法成本過低。按照現行法律規定,對違法企業的罰款并不能真正讓其傷筋動骨,一些違法企業即便被吊銷許可證,也能換個地方重新變臉開張。因此,要想真正讓生產者對食品安全充滿敬畏之心,就必須在加強誠信和道德建設的同時,重典治亂重拳出擊,形成強大威懾力,真正從源頭上管住食品質量。
吃得更安全,監管者的責任之心不可丟。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是否安全,政府的嚴格監管責無旁貸。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我們發現,造假者之所以敢于鋌而走險,與部分監管部門和人員的監管缺位或低效密不可分。誠然,食品領域的多頭管理體制,是造成監管邊界不清、監管重復或空白的主因,但是,部分職能界定清楚的監管部門及人員責任心淡薄,打著人手短缺、經費緊張的旗號,讓“在辦公室看樣品”成為“監管習慣”、將能不能創收作為管不管的取舍標準,同樣應引起重視。因為,什么事都要靠人去做,如果做事的人責任心不強,又如何能做好呢?眼下,食品安全監管任務依然繁重,各相關部門、人員必須齊心協力,充滿責任心地去抓,筑牢食品安全的銅墻鐵壁。
吃得更安全,消費者的維權之心不可缺。食品安全問題年年談,但年年都有個案發生,這說明僅靠制定一部法律、出臺一些標準,并不能徹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作為利益相關方,消費者同樣需要勇敢地站出來。在我國,很多消費者仍然缺乏維權意識,當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時,往往因不知道如何維權或感到“心有余力不足”而選擇沉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制假造假行為。要改變這一現狀,關于食品安全知識的宣傳還需繼續加強,同時,政府也應積極為消費者維權提供良好的保障,解決好消費者維權投訴無門、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偏高等問題。
只有規范經營、政府監管與百姓維權三管齊下,我們的餐桌才會更加安全。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