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饋鏈接】科學規劃建設提升“城市良心”
150多年前,法國專家雨果就曾說過,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如今,眾多網民疾呼,“城市建設不能光有一日千里的熱情,更應具備‘一管百年’的思維”。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教授周婕分析說,造成城市滯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極端天氣越來越多,設計排水管網依靠的數據難以跟上災害天氣的變化;二是地面硬化等人類活動使原本可以依靠土壤、溝渠湖泊、地下河等吸納的水現在只能依靠管網收集,而水域面積又在不斷減少,如武漢市目前的水域面積就比1981年時減少了三分之一;三是城市排水管網主、次,支網不完善,很多支路沒有雨水收集系統,防礙系統排水能力的發揮。
浙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高級工程師吳乃康告訴記者,改變城市“逢雨必澇”局面還需要解決幾個“跟不上”。一是城市急劇擴大,城防建設“跟不上”;而是主要江河上游控制性攔蓄工程相對不足、堤防高度不夠、洪水有效調蓄能力“跟不上”;三是堤身單薄,管涌、潰決時有發生等整體抗洪能力“跟不上”;四是城市規劃欠科學、已有防洪排澇工程調度不合理,系統規劃指導“跟不上”。
周婕、吳乃康還建議,除了在流域治理基礎上進行城市防洪工程布局建設外,當前還迫切需要做好流域水系的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城區時綜合考慮城市綜合防洪和排澇能力,兼顧看得見的地上工程和看不見的地下工程;增加江心公園等城市綠化區,將大批城市低洼區列為濕地,改善城市環境生態的同時,增強強降水和洪水來臨時對城市水量的吸收和儲蓄,以減小城區防洪壓力,起到滯洪和調蓄水量的作用。(記者馬姝瑞、周夢榕、俞儉、張樂、郭遠明、李美娟、陸文軍、周蕊采寫)

一輛轎車在武漢的積水路段熄火(6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郝同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