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某些謠傳事件往往存在一定的心理預期
本質(zhì):傳播學研究認為,由于有主觀意識的參與,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可能發(fā)生變形,即“削尖效應”和“磨平效應”
事后看起來頗有些荒誕的謠言,為何事前、事中會蠱惑那么多人?
去年2月21日凌晨發(fā)生的事情,至今仍令小梁記憶猶新。家住山西省太原市的小梁全家被一個電話叫醒后,就在街頭徹夜避震,直至天明,而當晚并無任何地震發(fā)生。小梁回憶說,從春節(jié)之前就聽到各種渠道傳來的消息,說是近期山西將發(fā)生大地震,基于大家對汶川大地震的恐怖印象,以及太原正處于華北地震帶這一地理常識,不少人家都開始準備包括水、餅干、手電等在內(nèi)的“地震包”,小梁家還將家里的細軟整理并安置妥當。到前兩天,更有消息說山西省已經(jīng)下發(fā)文件讓各大醫(yī)院做好抗震準備。
2月20日晚8點左右,小梁父親收到朋友一條短信,說地震時間已經(jīng)確定,就在明天!大家將信將疑,折騰到快12點才上床睡覺。不料半夜2點多家里電話響了,是親戚打來的,說地震就在凌晨4點至6點發(fā)生!“我們?nèi)伊⒓雌鸫玻瑤显缫褱蕚浜玫摹卣鸢_上車直奔最近的應急避難場所——迎澤公園!”小梁回憶說。哪知道,車在迎澤大街上就走不動了,寬闊的迎澤大街已經(jīng)停滿了車,全是避震的人。
當時正是春寒料峭。“車上空調(diào)顯示室外溫度已經(jīng)是零下10度,剛開始大家還在車外站著,互相交流情況,后來實在太冷,還是回車里。上了車也不敢開空調(diào),怕耗油,真地震了,加油肯定麻煩。”凌晨3點左右,大家發(fā)現(xiàn)手機信號不通了,恐慌情緒更甚。整個城市籠罩在“等地震”的恐怖氣氛中。事后小梁才從媒體得知,當晚和他們一樣走上街頭“等地震”的,全山西省約有百萬人。直到凌晨5點半左右,街上人們的手機信號才漸漸恢復正常,有消息說省地震局辟謠了,讓大家安心回去睡覺。“可一條消息不能作數(shù),萬一又是謠言怎么辦?”真正心里踏實回到家時,已是早晨6點半。
事后,看媒體報道,小梁才得知,所謂的“省里文件”不過是開展抗震演練的文件,所謂的“凌晨4點至6點發(fā)生”更是徹徹底底的謠言。大家以訛傳訛,一傳十、十傳百,添油加醋,越傳越真,又遲遲沒有官方消息辟謠,于是導致了“大恐慌”。
對于這起典型的謠言事件,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李強說,這是典型的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發(fā)生變形的謠言事件。傳播學研究表明,由于有主觀意識的參與,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可能發(fā)生變形,即“削尖效應”和“磨平效應”。
央視春節(jié)晚會上一個著名傳話游戲便是印證。幾個人并排站立,不能講話,也聽不見聲音,要求他們用肢體語言將一個消息依次傳遞。前面兩人傳遞的信息與原信息還有七八分相似,越到后來信息變形越大,最后一個人收到的信息就完全面目全非了。“不能說、不能聽,突出了主觀判斷在人接受信息時的作用,這個游戲是信息在人群中變形、失真?zhèn)鞑サ募斜憩F(xiàn)。”李強說。
小梁一家和這起謠言事件中許多人一樣,接收不真實的地震信息時,其實主觀是相信這種可能的,無形中就會放大、突出傳言中地震可能發(fā)生的一面。相信的人越來越多,就有越來越多的人更相信。
“真實信息的空缺,也是謠言迅速擴散的原因之一。”李強說。謠言的擴散往往呈幾何形狀,辟謠信息出現(xiàn)越早,謠言的擴散面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