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農賣水稻1斤不到2元 市場大米卻可賣199元?
近年來,在一些地方,農民自發建立了各式各樣的合作經濟組織,這些組織對內服務每個成員,協調行動,統一生產標準;對外則統一經營,直接進入市場,努力實現利潤最大化。由于經營規模的積聚擴大,銷售方式統一,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在對外銷售談判中的地位也大大提高,減少了流通環節,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市場風險,切實保護了農民的自身權益。
雖然這些抱團的新型合作組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與現實需求相比,其數量還偏少,農戶認可度、積極性還不高,比如像五常這樣多年從事大米生產的地方,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糧農合作組織就是明證。
農戶長期在農產品議價上處于弱勢地位,不僅抑制了農民個人收入的增加,也抑制了農民再生產積極性,不利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更嚴重的是,中間商合謀形成壟斷,在把農民擠到議價被動地位的同時,也隱藏了導致社會不安定的隱患。因此,積極推進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是一場影響深遠的農業制度變遷。
由于受當前農民的文化素質、資金實力,以及外部環境等因素的制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在發展中也遇到了一些亟待解決的障礙,例如農民難以擺脫對舊有生產經營路徑的依賴,對這些新型組織的作用、效果了解不多、認識不深,難以形成合力,成立新型組織與維持運營尚缺乏資金來源與必要的支持。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政府部門并不能放任自流、袖手旁觀,而是要為農民成立經濟合作組織提供及時有效的引導、服務和支持,依法打破行業壟斷,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讓各市場主體對等談判、平等議價。如此,農民才能體會到抱團取暖的好處,才能催生更多的農業合作組織,讓分散農戶失衡的議價能力不斷壯大、成長,從而保護農民的正當權益,使農民同步享受到發展成果,使農村發展跟上時代的步伐。
來源:新華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