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荒反映信任荒 83.8%的人擔心獻血被牟利
血荒反映信任荒:88.3%的人認為公眾對義務獻血信任不足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急診外科主治醫師趙承淵說,相對發達國家,我國民眾獻血積極性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對獻血有害健康的顧慮(損傷身體,傳染疾病);二、對血液管理部門不信任,認為無償獻血滋生腐敗(有償用血);三、在無償用血報銷遭受挫折后積極性受到打擊;四、中醫思想影響(血很寶貴),無私救助他人的社會風氣尚未形成。
“血荒其實是信任荒!當有人告訴你,你滿懷愛心獻出的鮮血被一些機構拿去牟利,你還會獻么?只要不透明和不接受有效監督還在繼續,我就永遠不去獻血。”一名民意中國網網友說。
調查中,88.3%的人認為,血荒反映了信任荒,公眾對義務獻血信任不足。83.8%的人表示,人們不愿意獻血是因為制度不透明,擔心血液被牟利。
趙承淵表示,一邊是等待用血的病患,一邊卻是日益枯竭的血源。謠言的散播加劇了這一矛盾,造成的惡果顯而易見。既然我國和其他多數國家一樣施行無償獻血的政策,那么緩解血荒只能寄希望于政府、輿論和道德觀念的轉變。在此之前,身為無奈的醫生,所能做的也只有盡力傳播可靠的專業知識,以期澄清某些誤解。
對于很多人質疑的“為何獻血無償,而用血卻要付費”,趙承淵說,這實際上是國內外通行的做法。例如同是無償獻血的美國,一個單位懸浮紅細胞(200ml)的收費大約為220美元,這當中包含了醫院的檢驗費用,血液提供部門的儲藏、運輸、人力成本等等。因此,以無償獻血為理由要求用血免費是不合常規的,除非國家能夠承擔血液處理過程中的全部成本。
而對于一些人擔憂的“感染風險”,趙承淵說,當前國內所使用的采血用具均為一次性使用,不存在過去賣血時代的黑箱操作,因此由于獻血而感染疾病的風險可以忽略。而經獻血點采集的血液,要經過嚴格篩查除外感染性,方能用于臨床。不符合標準的血液將被廢棄。經過重重檢測,雖然不能百分之百地規避受血人的風險,但輸血的可靠性較之過去也已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公眾的信任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周子君表示,中心血站和采血點基本都是公益性機構,是非營利的。因此完全可以把血站的財務狀況以及用血情況向社會公開,用了多少血、用于什么途徑。信息不公開,誰也不知道自己獻的血去哪兒了。到底是真正用在病人身上還是被人牟利了,這些問題不搞清楚,肯定會影響公眾的獻血行為。
調查中也有不少人提出,臨床用血浪費嚴重。57.2%的受訪者表示不獻血是擔心血被濫用。
福建省福清市中醫院內兒科住院醫師張祖德告訴記者,現在醫院對醫務人員臨床用血管得很嚴。沒有輸血指征,是絕對不能用血的。要給一個住院病人輸血,要填一個申請單,經過上級醫生、科主任和血庫負責人三級審批通過,才能輸血。而且現在醫務人員也是能不輸血就不輸血,因為輸血是有風險的,有時要比失一點血的風險更大。因此,大家不用擔心濫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