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3政府公共服務熱線撥通率不如KFC等商線
真正想做好熱線工作,不只需要解決技術層面的問題
面對政府公共熱線激增的數量與堪憂的質量,袁岳不止一次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你開了這么多熱線,全都是政府的公共承諾,如果承諾了卻沒有實現,老百姓就會認為你沒有公信力。”
事實上,即使在紐約,政府公共熱線的發展也曾一度面臨困境。在“911”發生之前,紐約市政府下屬各局有40個部門接聽市民電話,眾多的電話號碼加在一起有14頁紙。
而當面對那場重大災難時,常規秩序被打破,這些繁復的公共熱線卻反映不佳,很多紐約市民反映“找不到能解決問題的部門了”。也正是在那次危機之后,紐約市政府信息技術與電信局將40余條熱線合為一條311公共服務熱線。
“這就避免了各個部門的相互推諉。這條熱線會告訴你多少個小時后會有哪個部門和你聯系,問題會在多少天后解決,然后它還會回訪你,如果問題沒有解決,它就可以去問責相關部門。”袁岳介紹。
“你會發現,真正想做好熱線工作,不只需要解決技術層面的問題,還涉及對各個部門的考核權問題。”班淼琦說,“這意味著,只有一把手或者二把手看重熱線工作,才有可能形成對各個部門的約束力。”
但在袁岳看來,眾多公共熱線的冷線化意味著它們仍舊“只是被拿來說事兒”,而沒有“真的被當成一回事兒”。在這其中,不乏一些頗值得玩味的細節。
比如,前熱后冷。袁岳發現,一些地級市的直屬職能部門剛開始開通熱線時紅紅火火,還要花錢在報紙上作宣傳。后來財政撥款逐年減少直到不再撥款,以至于這個呼叫中心熱線變成冷線,不得不靠給旅館做呼叫熱線維持運營。班淼琦也記得,有些城市的政府服務熱線起步很早,后來領導不再支持,來電量越來越小,七八十個的坐席規模竟然萎縮到三四個,有時候,這些城市的市民不得不跨省將咨詢電話打到北京來咨詢。
比如,此官熱,彼官冷。在大多數地方政府,公共熱線既不是經濟的事,也不是政法的事,并不算是政府的中心工作,亦不會納入政績考核體系。即使有領導重視了兩年,算是行政管理創新,辦的時候是創新的事,前人干過了就不算是創新了,熱線便很難常熱。
在整個調研報告中,仍有一些政府部門的公共服務熱線整體表現較好,比如衛生部門、信訪部門。在袁岳看來,這是由于“當來自下面的壓力比較大時,上面也會重視”。